名人的写人的文章(片段150~200)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6 04:52:59
名人的写人的文章(片段150~200)

名人的写人的文章(片段150~200)
名人的写人的文章(片段150~200)

名人的写人的文章(片段150~200)
一、肖像描写
人,是文学上的主要描写对象,要描写人就要写出人的模样,也就是肖像描写. 人的肖像,是指的人的外部形象.如:面貌、体态、衣着等,但不仅仅是指人物的外部形象,而包括人物内部精神的反映,如神韵、情态等等.所以说,人物的肖像描写应是人物的外表和内心的结合和统一的反映.
肖像描写的手法多种多样的:有静态描写;有动态描写;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有直接描写;也有通过其他人物的眼光或叙述作间接描写;有工笔画式的细致刻画,也有初线条的勾勒等等.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法,目的都是要表现人物的性格,而不是为描写肖像而描写肖像.也就是说,肖像描写必须要为塑造人物而服务,凡是不利于突出人物性格或不符合人物性格的描写,不仅使人看到他独特的外貌,而且可以从中看到他独特的性格,因而留下难忘的印象.
1、各式各样的肖像
世界上的人是复杂多样的.每个人的外貌和内心世界,都有其不同于旁人的基本特点.中外名家笔下的不同肖像,不但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年龄、职业的不同,而且也透露出人物的出身、教养、社会地位、生活经历等等的不同.他们所描绘的肖像虽然千差万别,但都突出的刻画了人物的独特的特征,并在其中隐藏着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感情.
例文:(1)
女囚徒玛丝洛娃 选自(托尔斯泰:《复活》)
一个小小的、胸脯丰满的年青女人,贴身穿一套白色的布衣布裙,外面套一件灰色的囚大衣,活泼地走出来,站在看守的身旁.她脚下穿着布袜和囚鞋.她头上扎着头巾,明明故意地让一两绺头发从头巾里面溜出来,披在额头.这女人的面色显出长久受着监禁的人那样苍白,叫人联想到地窖储藏的番薯所发的芽.她那短而宽的手,和大衣的宽松领口里露出来的丰满的脖子,也是那种颜色.两只眼影又黑又亮,虽然浮肿,却仍旧放光(其中有一只眼睛稍稍有点斜睨),跟她那苍白的脸儿恰好成了有力的对照.
评:
卡邱霞.玛丝洛娃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复活》中的女主人公.她原本是个善良、质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蹂躏和抛弃后,流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害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上面节录的就是她从狱中出庭受审,在小说中第一次露面时的肖像描写.
这段描写,作者曾反复修改过二十次.原来初稿写道:
“她是一个瘦削而丑陋的黑发女人,她所以丑陋,是因为她那个扁塌的鼻子”.
这就突出了“丑陋”的“扁塌的鼻子”.显得面目可憎,完全不符合她原来的本质.后来又改为:
“她的一头黑发梳成一条光滑的大辫子.有一对不大的,但黑得异乎寻常的发亮的眼睛,颊上一片红晕,主要的是,她浑身烙上了一个纯洁无辜的印记.”
这次改写,虽然显示了她原来的纯洁的本质,但却不符合她当时的囚犯的身份.于是,又改为:
“一个矮矮个子的黑发女人,与其说她是胖的,还不如说她是瘦的,她的脸本来并不漂亮,而且脸上又带有堕落过的痕迹.”
这样的描写,好像是符合她的身份了,但所谓“脸上又带着堕落过的痕迹”,却是“抽象”的,看不见的.托尔斯泰还是不满意,又反复修改,直到第二十次,才最后定稿.
从现在这幅玛丝洛娃的肖像看,那“仍旧放光”的眼睛,依然保存着昔日卡邱霞的纯真;而那苍白的面色,以及故意让它溜出来的“一两绺头发”,便显出她长期受侮辱收迫害和堕落过的痕迹;还有那只非常有生气而带有斜睨的眼睛,则隐含着她对社会的不满和蔑视.这样写,既符合她过去的经历,又表现了她现实的身份;不但使读者如见其人,而且还可以通过她的外表,窥见她的灵魂.
例文(2)
凶猛的斗士 选自(拉.乔万尼奥里:《斯巴达克思》)
金黄色的长发和浓密的胡子衬托着他那英俊、威武、五官端正的脸.一对炯炯有光的淡蓝色的眼睛,充满了人生经验、感情的火焰.当他很安静的时候,那对眼睛使他的脸流露出一种悲哀的善良表情.但是一到战斗的时候,斯巴达克思就完全变了样,在斗技场上,这位角斗士就会带着一幅由于愤怒而扭歪了的脸进行搏斗;他的眼光好像闪电,他的那幅样子就显得非常可怕了.
评:
斯巴达是古罗马一位奴隶起义的领袖.他是角斗士出身,因此在肖像上,作者着重刻画了他的威武和勇猛,但他又是一个被压迫的奴隶,因而,当他安静的时候,又常常“流露出悲哀的善良表情”.这样描写是符合人物身份的.如果只一味写他的勇猛,而不写他善良的一面,那么他就可以变成一头猛兽,而不是一位与奴隶们同呼吸共命运的起义英雄了.
例文(3)
细脚伶仃的圆规 选自(鲁迅.《故乡》)
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评:
小市民杨二嫂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薄嘴唇”,表现这是一个善于说话,惯于应酬的女人,“两手搭载髀间”、“张开两脚”的姿态,显示出她的粗俗和放肆.
例文(4)
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外貌描写 选自(周而复》《白求恩大夫》
黑乌乌的枣树林立,走出一小队人马,为首的是一匹高大的棕红色的骏马,英武地踏着雪地,发出沙沙的音响.那上面坐着一个外国人,穿衣身灰色的布衣军装,胳臂上挂着“八路”的臂章,腰间扎着一条宽皮带,脚上穿着一双草鞋----一个道地的中国士兵的装束.他的身材魁梧而硕壮,面孔却有点清瘦,颧骨微高,浓眉下面藏着一对迥灼的眼睛,那里面饱含着无边的慈爱;宽大的嘴角上,浮着意味深长的微笑;他的头发和嘴上翘起的短鬓,都已灰白了.他已是快五十的人,但精神却很双铄,像一个活泼健壮的青年.看见村外有人排队欢迎他,他连忙跳下马来,高高举起右手:行了一个西班牙礼.
评:
白求恩是加拿大著名的外科医生.他不辞万里,来到中国,帮助我国抗日战争,可说是家喻户晓的国际主义战士.作家在刻画他的肖像时,首先描绘他的穿着,使人看到他虽然是“一个外国人”,却是“一个道地的中国士兵的装束”,从而亲切地感到他是自己人,是和中国人民同甘共苦的.接着,再具体描绘他的身材和面貌,迥灼的眼睛,嘴角的微笑,以及谦和有礼的态度,透露出一种既严肃认真又朴实慈祥的性格特征,以及充满自信,精神双铄的风貌.
2、人物肖像的特写
例文(1)安娜的眼神 (选自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当他回过头来看她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面显得阴暗的闪耀着灰色眼神亲切而注意地盯在他的脸上,好像她在辨认他一样,随后又立刻转向走过的人群,像在寻找什么人似的.在那短促的一瞥中,渥沦斯奇已经注意到了已经被压抑的生气在他脸上流露,在她那亮晶的眼神和把她的朱唇弄弯曲了的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辩的微笑里闪烁着.
评:
俄国名作家托尔斯泰在描绘安娜的肖像时,着意刻画了她那充满热情和生气的眼神.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中长得很漂亮的女子,她蕴藏着强烈的追求自由、幸福的热情,可是贪婪的姑妈却把她嫁给一个比她大二十岁的、只知道升官发财、完全不懂爱情的冷酷自私的官僚.她内心十分痛苦,爱情之火时时燃烧在她的心中.因此,当她在火车站上第一次遇见风流、漂亮的贵族青年渥沦斯奇时,便不由自主的从眼神里、微笑中透露出她那压抑不住的青春的热情和活力.
例文(2)钱梅芬额上的皱纹 (选自巴金.《家》)
(当钱梅芬死了丈夫,回到省城,来到公馆,与众表兄妹相见时,作者写道:)
……倒是那个女子先笑了.但这是凄凉的微笑,是无可奈何的微笑,她的额上那一条使她的整个脸显得更美丽、更凄哀的皱纹,因为这一笑显得更深了.
过去的事很快过去了.她如今立在他们面前:依旧是那张美丽而凄凉的面庞,依旧是苗条的身材,依旧是一头漆黑的浓发,依旧是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只是额上的皱纹深了些,脑后的辫子又改成了发髻,而且脸上只淡淡地敷上了一点白粉.……
(当梅在久别之后,与表哥觉新重逢时:)
梅埋下头,她咬了咬嘴唇皮,额上的皱纹显得更深了.……
“大表哥”,她关切的唤了一声,抬起水汪汪的眼睛望了他一眼.……
她抬起了头,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她终于忍不住低声哭了起来.
评:
梅是一个聪敏、漂亮的姑娘,早年与表哥觉新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可恨那万恶的封建制度将这对情人活活拆散,梅被迫嫁与他人,表哥也违心地结了婚.一年后,梅死了丈夫,成了寡妇.残酷的现实给梅留下了难以平复的累累伤痕.对于这样一个极度忧伤的女性,作者着意刻画了她那包含泪水的眼睛和额上深深的皱纹,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三、人物肖像的变化发展
人物也和世界上的一切客观事物一样,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他们的年龄、性格、思想、职业和社会地位等等都在变化,而这一切变化不能不表现在人物的肖像上.因此,高明的作者不断善于抓住不同人物的特征进行肖像描写,而且善于根据人物的变化,写出肖像的发展变化.
例文:从新寡到乞丐 (选自鲁迅的《祝福》)
(祥林嫂第一次死了丈夫,来到鲁镇:)
有一年冬初,四叔家里更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个寡妇.但看他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间,她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
(祥林嫂第二次死了丈夫,再到鲁镇:)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祥林嫂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一个乞丐了.
评:
祥林嫂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受着反动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重重压迫的劳动妇女形象.她的境况越来越坏,她的外貌和精神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当她第一次死了丈夫来到鲁镇帮工时,虽“脸颊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第二次死了丈夫来到鲁镇时,“两颊上消失了血色.”“而当她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后,脸色是"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眼睛也呆滞无光,已经接近死亡了.
二、从行动上描写人物
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其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物行动的描写,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正如高尔基所说的:“要使艺术作品具有令人信服的作用,就必须使主人公们尽可能的多做事,少说话.”(《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319页)
既然对人物行动的描写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那么,为了把任务的形象塑造得个性鲜明,突出,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作家就要把运用典型化的方法,从生活中选取,提炼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行动.这里选录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对人物行动的描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例文:(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略)
这段主要讲了:郑屠横行作恶,强骗民女金翠莲,鲁达一怒之下,三拳打死郑关西.这一行动,极其鲜明地表现了鲁达疾恶如仇,专好打不平、除强扶弱的典型性格.作者在这一行动的具体描写中,又多侧面地刻画了鲁达的个性:以经略相公的名义来找郑屠夫寻衅,这是他的谋略;命郑屠夫三次切肉,以达到要弄和激起斗殴的目的,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高妙手段;只是三拳,便意外地打死了郑屠夫,这既显示他的勇气,也反映他性格上的粗豪;他怕吃官司,没人送饭,便指着郑尸骂他诈死,皆机脱身,这也表现了他粗中又细、机警灵活的一面.
例文 (2) 景阳岗武松打虎(片段文字略)用图片代替
评、 这一选段是讲的:武松景阳岗打虎,也是首次揭示武松英勇威武的性格特征的行动描写.武松被来不信有虎,漫不经心,在毫无精神和物质准备的情况下,孤身斗虎,最后赤手空拳,战胜了猛虎,更显示出他的英雄本色和武艺高强.他采用先防御,后进攻的策略,又显示出他的谋略与机智.作者正是通过武松打虎全过程的生动细致描写,表现了他多方面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