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内容分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5 18:03:19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内容分别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内容分别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内容分别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内容分别
日本明治维新
  1、政治方面:
  (1)废藩置县(作用:消灭了封建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
  (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方面: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2)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作用:为日本近代化工业迅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军事改革
  (1)内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2)目的:①防止的抵御外国入侵(对外)②加强镇压和对外扩张③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对内)
  (3)评价:
  ①积极作用——废除了武士对军事的垄断,建立了资产阶级常备军.②局限性——“皇军”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宣扬武士道精神,并且有侵略扩张之意,所以军队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工具.
  4、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1)内容:①提倡新文化(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文化(封建文化)②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2)作用:①普及文化知识,国民素质提高.②使日本从封建落后国家一跃而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1898),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以康有为等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士绅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地主官僚家庭出身.18岁时受业于江南名儒朱次琦,但不囿于师说,能独立思考,喜好陆(象山)、王(阳明),而鄙弃程(颐)、朱(熹).21岁游历香港,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以为“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购买西书,大倡西学,走上了从西方探求救国真理的道路.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他目睹外侮凭陵,清廷腐败,大受刺激,激发了变法维新思想.十四年乘赴京参加顺天乡试之机,第一次上书清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策,要求光绪帝纤尊降贵,引咎罪己,求言图治.当时顽固派把持朝政,予以阻格,难以上达,且以狂生见斥.康意识到变法尚非其时,遂南返.十七年春起,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培养变法维新人才.得弟子梁启超等人.二十一年春,康偕梁赴京会试,适值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签订空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至北京,应试举人群情愤激,奔走相告.康有为、梁启超联络18省举人1300余人联名上书清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上书虽遭清廷拒绝,但它的内容辗转传抄,在社会上激起广泛影响.这次上书标志着资产阶级维新派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开始变为实际的政治运动.此后,康有为以“变法图强”为号召,先后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发行《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和《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提倡西学,考察各国强弱之源,反映了维新派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倾慕,因而遭到封建顽固派的忌恨.二十一年末,北京、上海强学会先后被封禁,《中外纪闻》、《强学报》被迫停刊.但是维新变法已成为一种时代思潮,它不会因封建统治者逞虐施狂而沉寂下去.二十二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发表梁著《变法通议》等重要论文;二十三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连载严译《天演论》和《原强》等重要论文;二十四年谭嗣同、唐才常等又在湖南创办《湘报》.这些报刊以达尔文进化论为思想武器,敲起民族危亡的警钟,呼吁“救亡以图存”,论述变法维新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揭露封建专制制度为中国衰弱落后的根源,大力鼓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大力提倡新学,影响遍及全国.与此同时,维新派又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学堂.据不完全统计,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间,维新派创办学会、学堂、报馆等共50余所,出版报刊30余种,为维新运动高潮的到来,做了舆论准备,培养了人才.其时,帝党在与后党争夺统治实权的斗争中处于弱势,急需寻找社会力量的支持.甲午战后,部分帝党逐渐倾向变法,企图借助维新派的改革才能和勇气,辅助光绪帝通过变法从后党手中夺取统治实权,达到救亡图强的目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这时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维新派也迫切寻求政治靠山以为奥援.于是,甲午战争后,帝党与维新派逐渐结合.强学会的成立是其结合的标志.
  光绪二十三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其它帝国主义纷起效尤,掀起了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高潮,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康有为再次从南方赶到北京,于当年十一月十二日(12月5日)呈递《上清帝第五书》,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以供采择.上策是“采法俄、日以定国是”;中策是“大集群才而谋变政”;下策是“听信疆臣各自变法”.并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等内容,涉及了清朝中央政权体制的改革,体现了维新派追求资产阶级民权制度的政治理想.这次上书,因言辞激烈,被顽固派阻格,未能上达.光绪帝本欲召见康有为,亦为顽固派所阻.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三(1月24日),光绪帝命王大臣于总署西花厅接见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继命康条陈所见.正月初八康有为上《大誓臣工开制度新政局折》(即《上清帝第六书》),提出变法纲领:一、“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其核心是第二款.按照康有为的设想,制度局是一个指导全国变法的中枢机构,其职能是负责立法和议政;另立法律、税计、学校、农商、工务、矿政、铁路、邮政、造币、游历、社会、武备等十二专局,作为行政机构,具体执行制度局所议定之新政事宜.三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御侮救亡团体保国会,刊布《保国会章程》30条,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又规定了总会和分会的组织系统、权限和职责、入会手续、会员权利和义务,已略具资产阶级政党规模.在保国会的推动下,各地纷纷建立御侮救亡性质的爱国团体,“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已汇聚成为强大的时代潮流.四月初十,反对变法、位尊权重的恭亲王奕?病逝,变法的有利时机到来,康有为积极联络帝党,促成光绪帝立即变法.二十三日光绪帝接受维新派建议,毅然发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号召大小诸臣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切实举办新政,“不得敷衍因循”.自此,至八月初六慈禧重新宣布训政为止,共103天,光绪帝引用维新人士,黜斥守旧派,颁布维新法令,推行变法新政,史称“百日维新”.变法新政的内容主要包括:一、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在北京设立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总局,提倡实业,鼓励私人投资,令各省设立商务局(或农工商分局);命各省地方官兼采中西各法,切实振兴农业;奖励科学著作发明,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12款,规定对士民著新书、创新法、制新器者,赏给官职或给予专利;在京师及各通商口岸,广设邮政分局、裁撤驿站;编制国家预、决算,由户部按月公布;取消满人寄生特权,准其自谋生计.二、政治方面:令各衙门删改则例;中央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等闲散衙门,外省裁撤湖北、广东、云南三省(此三省督抚同城)巡抚、东河总督等重叠机构;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格.三、军事方面:裁汰旧军,令八旗及各省军队一律改练洋操;筹办兵工厂,筹造兵轮,添练海军;力行保甲,实行团练.四、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试策论;设立学堂,提倡西学,首先开办京师大学堂,令各省、府、厅、州、县,将现有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允许开设报馆,举办学会;派人出国游历、游学等等.尽管维新派与帝党相结合所进行的改革相当温和,但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在短短的百日之内,中国人民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第一次获得法律上的承认;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受到沉重打击,资产阶级思想得以广泛传播.特别是在维新变法运动深入发展过程中,维新派大力鼓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康有为在第二至第五次上书中提出的立宪法、设议院的政治主张,以及百日维新中提出的开制度局、要求资产阶级参预政权等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资产阶级启蒙意义,是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主义斗争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
  百日维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引起了封建顽固派的拼死抵抗.刚毅、徐桐等顽固大臣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多次要求慈禧太后镇压维新派,制裁光绪帝.慈禧作为清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并不死死地站在顽固派一边,她的统治权力建立在顽固派与洋务派互相牵制与平衡的基础之上.面对外患日亟,社会上要求变法救亡的呼声高涨的情况,只要变法不出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范围,她可以暂时容忍,以显示其俯顺舆情,“改弦更张”之意,达到缓和阶级矛盾和新旧冲突的目的.她的方针是决不能动摇其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实权,决不容许光绪排斥她的亲信,更不容许他在朝廷内结成自己的党羽.一旦光绪帝越此雷池一步,她将随时准备发动政变.为此,在百日维新开始后几天,她即黜退翁同?,剪除光绪羽翼;任命后党骨干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统率北洋三军;又命二品以上大臣接受新职时要到太后前谢恩,以控制光绪的人事任免权,防止他破格提拔维新派;此外,还派她的亲信党羽掌管北京城内的军事指挥权和警卫权,为后党随时发动政变做好了准备.这等于告诉大臣们,权力仍牢牢地掌握在她的手中,他们可以放手抵制新政.正因此,除湖南巡抚陈宝箴认真举办新政外,绝大多数督抚不以光绪帝的诏书为然,他们的赌注仍押在慈禧太后身上.因此百日维新中,尽管颁布了180余道新政上谕,实际成效甚微.顽固派还不断地直接向维新派发起攻击,光绪帝曾大胆地给予反击.五月初二,帝党御史宋伯鲁、杨深秀因礼部尚书许应?阻挠疏请废八股之议,奏劾许“守旧迂谬,阻挠新政”.光绪帝遂命许应?明白回奏.许百般掩饰,借机攻击康有为“摇惑人心,混淆国是”,请将其“驱逐回籍”.遭到光绪帝申斥.五月二十日后党御史文悌严参康有为“遍结言官,把持国是”.光绪帝怒将文悌斥回原衙门行走.七月十九日,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侍郎?岫、徐会沣、溥?、曾广汉以阻挠主事王照上书言事,被光绪帝革职.次日,光绪帝又赏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四人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事宜.这几件大事极大地激怒了后党顽固派,新、旧两党矛盾迅速激化,后党大臣荣禄、刚毅、怀塔布等纷纷活动,加紧策动政变.
  康有为等维新派早有以“尊君权”、“去太后”为目的的军事政变计划,看到后党顽固派加紧政变准备,亦多方努力促成军事政变计划之实施.他们拉拢袁世凯,企图借助其兵力诛杀荣禄,包围颐和园,劫持西太后,保护光绪帝,捍卫变法新政.光绪帝不知维新派计谋,但召见袁世凯,破格赏其侍郎头衔,以备缓急可恃;且孤注一掷,大量提拔维新人士,拟开懋勤殿以议制度;又定于八月初五召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维新派和帝党官员亦频频接触伊藤,上折请聘其为新政顾问官.这两件事更引起后党集团极大疑忌,他们最害怕帝党掌握武装,最担心维新派与外国势力结合,促使帝国主义扶植光绪帝从慈禧手中夺权.于是慈禧决定抢先在光绪接见伊藤之前发动政变.八月初三,后党御史杨崇伊向慈禧上密折,请太后“即日训政”.后党主将荣禄于同日调兵遣将,为发动政变预作军事部署.维新派亦加紧行动,谭嗣同于当日夜访袁世凯,策动袁执行“杀(荣)禄锢后”计划.袁佯作应允,但借词延缓执行.初四,慈禧突然从颐和园回宫,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初五,光绪在慈禧严密监视下,处理了两件原先预定的政务,一是召见袁世凯“请训”,二是召见伊藤博文.初六,慈禧假光绪帝名义,发布吁请太后训政的诏书,宣布第三次临朝训政,下令逮捕康有为和康广仁.袁世凯于初五“请训”后回 津,立即向荣禄告密,荣沉吟良久,得悉政变“已自内先发”的讯息后,始将袁告密内容密报慈禧.初九,慈禧下令逮捕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十三日此五人与康广仁一起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支持变法维新的官员陈宝箴、江标、黄遵宪、李端?、张荫桓等数十人或被捕系狱,或罢官,或遣成边陲.除京师大学堂和通商、惠工、重农、育才等洋务项目外,废除全部新政,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维新运动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一场旨在挽救祖国危亡的爱国运动;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是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是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兼之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新派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怀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充其量,他们只能发动一场软弱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而不能使改革派掌握政权.就在维新上谕如雪片般飞舞之际,军政实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封建顽固派手中.没有政权的改革必然遭致失败.戊戌变法的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只是幼弱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它必然让位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内容分别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 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从时代背景、领导者、改革内容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从时代背景、领导者、参加者和内容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结果不同的重要原因是 从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同结局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在军事改革方面有哪些差异 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之处 1.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 2.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对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的教训,写成论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试从时代背景,领导者,改革参加者,改革内容进行比较 试从时代背景、领导者、改革的参加者、改革内容等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 中国的戊戌变法与美国的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是否一样,为什么? 俄国1861革命与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在变法的方式上有何相同之处 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和中国戊戌变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发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明治维新与发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戊戌变法,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试从时代背景,领导者,改革的参加者,改革内容几方面进行比较. 发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明治维新与发生在19世纪末的中国戊戌变法,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从时代背景、领导者、改革的参加者、改革内容几方面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