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4:48:03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
通过学习,我个人的理解慨括地讲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执政党工作的第一要务,党的一切工作都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而且抓住不放,把国家引入到建设一个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强国.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对过去片面理解社会主义“一大二公”,离开生产力发展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把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对立、把两种社会形态对立起来的传统、陈旧观念和思维中解放出来,把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商品经济和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从此拉开从农村到城市的一 场改革.这场改革由于是全国人民迫切需要,反映人民的最大愿望,因此,中国人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使中国大地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富民富国的道路.
两个基本点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程度、发展水平的认识、分析和判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他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个初级阶段说的是,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但是,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是处于社会主义低层次的.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要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就要改革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不相适应的东西,才能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生产力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因此,邓小平一九九二年在南巡谈话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把生产力的发展同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直接联系起来,更加鲜明地体现了我们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根本宗旨,其核心都是生产力标准.其次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因此,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说“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果把这个理论体系展开起来就是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九大问题和三个体系,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这一理论体系在政策上涵盖了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十个领域.
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其中贯穿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主要最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中写到“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这些讲话,深刻地阐述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于党制定和坚持正确政治路线的重要性.邓小平最后一次出来为党和人民工作,解决中国问题,是从倡导解放思想,重新恢复和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性选择,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领导和支持以真理为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而实现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使我国进入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在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全过程,没有这条思想路线,邓小平理论不可能产生.实践证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整个理论体系活的灵魂.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思想不解放,就会僵化,就会教条地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会不讲党性,不讲原则,就会不尊重实际,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本本主义就会盛行,一切照抄照搬书本、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工作就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而离开四项基本原则的“解放思想”,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空想,不顾客观条件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指标,都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也不是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最根本的是要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观,克服主观主义、盲目性、片面性和绝对性,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其次,要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提出新任务,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第三,要不断破除新的思想障碍,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思想解放和实事求是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旧的思想障碍破除了,新的思想障碍还会产生,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思想解放的长期性.
要贯彻和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勤于思考,深入实际,与时俱进.首先要做到勤政、务实,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在上级的政策与本部门、本地区的“结合”上下功夫,要吃透上头的,摸清下头的,拿出自己的,这样“结合”得好,这个部门、这个地区发展就快,老百姓得的实惠就多,人民群众与党的关系就得到改善,群众就拥护.反之则不然.因此学习理论重在于学习基本方法、基本观点.在工作中结合实际,重点要研究,调查适合本部门、本地区工作的规律上下功夫,不要盲从,不要跟着感觉走,学会就事论理;三是在更新观念上下功夫.观念更新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过程,尤其是在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科技日新月异时观念的更新.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观念;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思想、观念决定着人的行动.连毛泽东这样的伟人,在晚年都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说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因为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是过程,实践是过程,认识也是过程,一切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只有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才能使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过程.真理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即使是真理性的认识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这里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作风是根本不行的.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研究一些问题,做出一些决策,必须把方方面面的牵连性的问题研究清楚,研究会产生哪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权衡利弊,然后再做决定.如果对有些情况还未搞清楚,不要急于做决定,这样才能保证决定或决策的正确性,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其四是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仅要学习社会科学,还要学习自然科学.学习是时代的需要,是观念更新的需要,是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把学习当作生活.当今时代以知识为主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高度结合,深刻地改造了传统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不加快学习观念更新就要落后,行动就会迟缓,就不能更好地吃透上级,拿准下情,对工作或遇到的事物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必将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失.
第五,要勇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勇气.对规律的认识,由于人们所处的角度、位置不同,加上每个人知识水平的不同,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都有不同的观点、看法,有时大多数人认同的可能都是正确的,但有时大多数人认同的可能也不一定正确.主义这就涉及到一个是符合大多数人的意见,敢不敢或有没有勇气坚持正确的意见的问题.彭德怀元帅在一九五九年中央政治局庐山会议上针对“浮夸风”、“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为标志的“左”倾错误给党中央毛泽东敬言,而被打成反党集团就是一个例证.后来的邓小平从坚持马列主义正确的方法论,敢于否定毛泽东“文化大革命”和阶级斗争学说,顶住因此而纷至沓来的种种怀疑和否定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表现出个人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不是一件非常不容的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我们应坚持不搞形式,不图虚名,不尚空谈,务求实效,坚持一步一个脚印,一件事一件事地抓落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闯新路.只有敢闯敢冒,百折不挠,才能后来居上.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敢于打破陈规,善于创新体制,在开放中求得巨变.闯新路要勇于突破,善于跨越.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彻底破除只看优势不谈差距、只守摊子不图创业、只步后尘不为人先的思想障碍,形成敢闯敢干、开拓进取的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