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为什么不赏赐介子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00:57:44
晋文公为什么不赏赐介子推

晋文公为什么不赏赐介子推
晋文公为什么不赏赐介子推

晋文公为什么不赏赐介子推
介子推在骊姬之乱发生后,跟随重耳出奔,历尽艰辛,忠心辅佐重耳得以返国,介子推却淡泊功名,归隐乡间.曾有名言“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此后,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辗转周折,备历艰难险阻.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成为日后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据《韩诗外传》记载,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奉君”.
据《史记》记载,在重耳得到秦穆公相助,得以返国时,与介子推一起追随重耳19年的咎犯担心先前出奔在外,多有犯冒犯重耳之处而假意请辞.介子推认为晋君历尽艰险,重返王座,乃上天相助,咎犯身为臣子,携功要君,惺惺作假,早有归隐之意的介子推耻与其为伍,于是借此机会归隐乡间.
晋文公登基后,按功绩对臣子一一封赏,却唯独漏赏了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有人为介子推的遭遇抱不平,将一首诗挂在宫门口: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晋文公见后,派人召介子推,得知介子推已携老母隐入绵山,于是将绵山之地封与介子推,并改名“介山”.
另据一些史书记载,和一些民间传说,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晋文公非常懊悔,亲自去绵山寻找,但介子推始终避而不出.于是晋文公下令焚山,企图逼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却坚不下山,最终抱在一棵柳树上死去,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此,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
由于介子推的忠心耿耿和淡泊名利,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极力推崇的的高尚品质,所以介子推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很多的赞誉.民间修建了许多祠堂庙宇,以慰籍介子推的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介子推不要赏赐

晋文公可能是没有考虑到,而介子推自己也没有提及

介子推是前朝遗臣,必须要为本朝做出贡献才能赏赐

狡兔死 走狗烹 飞鸟尽 良弓藏

不知

话说晋文公重耳回到晋国以后,开始大赏功臣。
究竟是怎么个赏法呢?凡有功的人员,分作三等:
1. 跟着他一起流浪的人员,为一等功;
2. 没跟他流浪,虽在国内为官,但却暗中资助了他,辅助他回国为君的人,为二等功。
3. 在晋文公回国之后,主动投降,来迎接他的人,为三等功。
就是这三个标准。
在这三等之中,...

全部展开

话说晋文公重耳回到晋国以后,开始大赏功臣。
究竟是怎么个赏法呢?凡有功的人员,分作三等:
1. 跟着他一起流浪的人员,为一等功;
2. 没跟他流浪,虽在国内为官,但却暗中资助了他,辅助他回国为君的人,为二等功。
3. 在晋文公回国之后,主动投降,来迎接他的人,为三等功。
就是这三个标准。
在这三等之中,又分别按照其功劳的大小、轻重,来进行赏赐。
第一等,跟着流浪的人员中,以赵衰、狐偃的功劳为最大;
其他的,如:狐毛、胥臣、魏犨、狐射姑、先轸、颠颉,等等,依次分排。
第二等,暗中资助他的国内官员,以栾枝、郤溱的功劳为最大;
其他的,如:士会、舟之侨、孙伯纠、祁满等,依次分排。
第三等,主动投降迎接他的人,以郤步扬、韩简的功劳为最大;
其他的,如:梁繇靡,家仆徒、却乞、先蔑、屠击等,依次分排。
晋文公对那么多功臣们的分配方案是:赐给封地,授予爵位。
以前有封地的,承认他的所有权,并给予保护;以前没有封地的,重新划片,分给他独立的领地,成为他子子孙孙的私有财产。
就这样,晋国被分为了N个独立小国。这就是那个时候非常流行的搞法,分封制。所谓“天子分国,诸侯分家”。
封赏之后,晋文公颁发诏令说:“倘若还有遗漏的、没有赏到的人员,请于即日内,自己前来表功请赏。”
当时就有一个叫壶叔的小臣说:“臣,自从在蒲城就跟随着主公您了,奔走四方,两个脚都走裂了。从来没有离开过您的左右。现在,主公您论功行赏的时候,却不赏我,难道是因为我有罪吗?”
文公说:“你过来,寡人为你明说。
“凡是引导我以仁义,让我肺俯开通的人,受上等赏;
“凡是辅我以计谋,使我不辱于诸侯的人,受次等赏;
“凡是冒着危险,冲锋陷阵,保卫我的人,又次等赏。
“所以,上赏赏德,其次赏才,又其次赏功。
“像你这个挑着担子,奔走劳力的匹夫,就该是最后的末等赏,马上就要轮到你了,你快排队领点钱去吧。”
壶叔愧服而退。
都赏过之后,还有介子推没有赏到。
因为介子推在过河的时候,见狐偃居功自傲,变着花样向文公要赏,大为不满,他就托病不出了。所以晋文公大会群臣,也就没有赏他。
是晋文公忘记了吗?不是的。当年,介子推把大腿上的肉挖下来送给晋文公吃了,这么大的功,又怎么可能忘记得了!真的是忘记了,那可就太没良心了。
那么,晋文公为何不赏介子推呢?
《左传》上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就是说,介子推没有主动去向晋文公报功请赏,所以,论功行赏的时候,当然也就没有他的份了。
那么,介子推为什么不向晋文公报功请赏呢?是他甘于平淡,不慕富贵吗?应该不是的。

当年,曾经跟随着晋文公一起流浪的人员结构,应该是这样的:
1. 亲随系列:比如介子推(谋臣)、颠颉(武将)、头须(管钱财,后来逃走)、壶叔(管行李),等等。这些人是晋文公的亲随私人仆臣,老早之前就已经跟在文公身边很久了。他们只对文公私人负责。
2. 依附系列:比如赵衰、狐偃、狐毛、魏犨、先轸,等等。这些人以前并不是晋文公的手下,而是晋献公手下的功臣,在权力大洗牌时,受到献公猜忌,而被迫逃亡翟国,不得已,才依附了文公,形成为一个共同的利益集团。
因此,晋文公和介子推、壶叔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老板与员工”的关系。而赵衰、狐偃则不是。
晋文公和赵衰、狐偃的关系,更像是“老大与小弟”的关系,或说是“大股东与合伙人”的关系。
晋文公上台之后,大搞分封制,把权力分散给各个家族,分而治之,这样一来,每个功臣就都是晋国的小老板了(股东之一)。
狐偃就成为狐子;
赵衰就成为赵子,(赵成子。后来赵国的祖先。);
魏犨就成为魏子,(魏武子。后来魏国的祖先。);
……等等。
两百多年后,晋国为什么被“三家分晋”?
不是这三家的人品坏,道德坏,而是他们本身就是晋国的大股东之一,晋文公上台的时候,把他们整合到一起,临时拼凑组装成了一个大晋国。所以,他们随时一撤股,大晋国也就解体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却说当时,介子推对晋文公的这种分配方案大为不满!
他认为晋文公没有理由这样分封,而是应该执行像晋献公、晋惠公那样的铁血政策,集权而治。走楚国的路子,强化王权,遏制分封制,才是最有利于国家集权的。
但是,晋文公回国的时候,狐偃在船上一闹,重耳入国后,又重新大搞起分封制,把狐偃、赵衰这帮功臣们都授予了爵位封邑,这样一来,介子推就愤怒了:
他们这些人,其实没有什么多大的功劳,却贪天功为己有,趁机盗窃了主公的权力,而主公居然糊涂透顶,还对他们大肆封赏,“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这就是介子推不满的原因所在。
介子推主张帝国模式(集权而治);晋文公主张封建模式(分权而治)。观念上不能统一,那就无法再继续合作了。
所以,介子推拒绝领这个赏,就是表示对晋文公分封制的强烈抗议!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