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爱国的人士有哪些?要现代的哦,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12:23:58
现代爱国的人士有哪些?要现代的哦,快.

现代爱国的人士有哪些?要现代的哦,快.
现代爱国的人士有哪些?要现代的哦,快.

现代爱国的人士有哪些?要现代的哦,快.
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1年1月8日出生在一个贫农家里.他幼年丧父,家境贫苦.1949年他的家乡解放了,他积级参加农协会和民兵,工作非常积极,两次揭发地主谎报土地和偷改佃约,并活捉了一个逃亡地主,收缴了伪保长隐藏的两支手枪.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黄继光于1951年3月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当要离开家乡的时候,母亲高兴地把一朵大红花带到了他的胸前,并对他说:“到了朝鲜,要多多杀敌,报答祖国和人民.”带着母亲的嘱托和人民的期望,黄继光来到了朝鲜前线,被分配到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第2营当通信员.虽然是当通信员,他时刻想着要多学本领,刻苦地锻炼自己.他工作积极,学习认真,进步很快.1952年7月25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2年10月14日,美国侵略军开始向上甘岭597.9和537.7北山高地发动疯狂进攻.上甘岭位于朝鲜中部五圣山上,它是志愿军中线的大门,也是扎进敌人心窝的一把钢刀.尤其是上甘岭地区北山的两个高地,像楔子一样打入敌人阵地前沿,给敌人造成极大威胁.敌人在这不到4平方公里的上甘岭小高地上,动用了两个多师的兵力,在大量的飞机、坦克和大炮配合下,连续向537.7高地和597.9高地疯狂进犯,月夜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志愿军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黄继光在战斗打响后,担负在炮火下送信,传达命令,接电话线,背伤员的任务.连续在敌人的炮火封锁下度过了4天4夜.
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第6连奉命事先夺下6号阵地,再夺取5号、4号阵地,必须在天亮以前拿下0号阵地,为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战斗开始后,进展情况比预想的要顺利.这时,突然发现山顶上有一个敌人的集团火力点,使志愿军部队受到压制不能前进.营参谋长立即命令第6连必须炸掉它,同时组织爆破组.从黄昏7时30分到夜晚10时30分,6连已经向敌人发起了5次冲锋,仍未催毁敌人的火力点,许多战士都壮烈牺牲.这时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了,不拿下0号阵地,就等于没有按计划完成战斗任务,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就会受到影响.在这关键时刻,站在参谋长身旁的黄继光站出来坚定地要求: “把任务给我把,只要我有一口气,我保证完成任务.” 参谋长非常信任地说:“黄继光,这次任务就交给你,现在我命令你为第6连第6班代理班长.一定要完成任务!” 接受任务后,他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友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他们趁照明弹的亮光巧妙地前进,开始敌人没有发现他们,当离敌人火力点只有30多米的时候,两名战友相继倒下了.黄继光的左臂和左肩中了两弹,血流如注,但他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敌人中心火力点前进.只剩下八九米的时候,他挺起胸膛,举起右手向敌人投去手雷,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未被炸毁的两挺机枪,又从残存的射击孔里伸出来,死命地吼叫着,志愿军的冲锋又受到阻止.黄继光再次受伤倒下.这时天就要亮了,40分钟的期限就要到了,黄继光跃身而起,冲着那狂喷火舌的枪口,冲着那侵略者的顽固堡垒,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正在喷吐的火舌突然熄灭,正在死命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黄继光用他那年轻的生命,开辟了志愿军胜利前进的道路.
刹时,但任攻击任务的战友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高声呼喊“冲啊!为黄继光报仇”!他们踏着黄继光爬行的道路,很快占领了0号阵地,守在高地上面的敌军两个营——1200多人,全部被歼灭.
为了表彰黄继光的伟大精神和不朽功勋,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发布命令,为黄继光追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于“ 特级英雄”称号.中国共产党志愿军第15军委员会在追认他为“模范团员”的同时,追认黄继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黄继光“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追授他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的名字和光荣事迹铭刻在上甘岭背后的五圣山上,英雄的壮举和不朽的业绩,像巍然屹立的五圣山永世长存.(完)
参考资料:http://service2.xinhuanet.com/world/htm/20001019/175640.htm
陈嘉庚生于1874年10月21日,他的父亲陈杞柏早年下南洋谋生,在新加坡经营“顺安号”米店.陈嘉庚17岁也来到父亲的店中学习经营管理,20岁回福建完婚,后又在家乡读书一年,22岁的时候再次到新加坡管理米店.
1905年春天,由于米店歇业,陈嘉庚便开始自立门户,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他首先开设了“新利川黄梨厂”(生产菠萝罐头),后又继承遗产“日新公司”(生产菠萝罐头),仅经营了三个月,便获利丰厚.当年夏天,他又开设了“谦益号”米店.不久,由于看到其他华侨陈齐贤,林文庆等人在橡胶业上取得了成功,便决定经营橡胶种植业.经过20年的发展,到1925年,陈嘉庚已拥有15000英亩的橡胶园,是当地华侨中最大的树胶种植者之一.同时,他也开设了橡胶产品的制造厂,生产胶鞋,轮胎等产品.陈嘉庚的产业中三大支柱为橡胶园,生胶厂和胶品制造厂.另外,他还经营菠萝罐头,冰糖,肥皂,药品,皮革等等十余种产业.他的销售网点遍布东南亚各大城市以及香港,上海,厦门,广州等地.1923年到1925年间,是陈嘉庚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他拥有资产1500万元(新加坡币,以下同),仅仅3年中,他获利1070万元左右,雇佣员工数万人,其经济势力称霸整个马来西亚半岛.
[编辑]兴办教育
尽管陈嘉庚已是称霸南洋的大实业家,但他的个人生活却十分简朴.他的个人自传中写到,“我之个人家庭,年不过数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过.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万元,他无所有.”但是他极具公益心,尤其对于兴办教育,非常热心.早在1913年,他就在家乡创办小学,1918年又创办师范学校,并设立中学,附设男女小学和幼儿园.随着他的企业的兴旺发展,他又继续在集美开办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农林学校,幼儿师范等,同时也设立了科学馆,图书馆和医院等,使集美成为了系统完整的学村.
Image:Chenjiageng.JPG
坐落在厦门大学陈嘉庚纪念馆前的陈嘉庚雕像.
陈嘉庚捐资办学的高峰是在1921年.他痛感福建文化教育的落后和人才的匮乏,便决定投资100万元创办厦门大学.所有办学费用由他一人承担,包括大学的经营费用300万元,也由他分12年支付.对于厦门大学,他付出了满腔的心血,从聘请校长和教员,到校舍的选址设计施工,他四处奔走,呕心沥血,使厦门大学成为当时中国国内的知名高校.
在新加坡,陈嘉庚对于当地华侨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热心,1919年创办了规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南洋华侨中学”,是当时南洋地区华侨的最高学府.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又创办水产航海学校,南侨示范和南侨女中等学校.当时有教会请陈嘉庚捐款10万元创办一所大学,陈嘉庚慨然答应,但提出要以兼设中文课程为条件.
陈嘉庚一生所捐献的教育经费,总值在1000万元以上,相当于他拥有的全部不动产.有人估计,如果他在当时买黄金,估计现在的价值已达到1亿美元左右.陈嘉庚在给集美学校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言念及此,良可悲也.吾国今处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数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举不足撄吾念,独于兴学一事,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终日孜孜无敢逸豫者,正为此耳.”这封信件充分说明了他对于中国教育和崛起的深远见解.
[编辑]投身政治
陈嘉庚虽身处南洋,但一直心系中国,积极支持中国国内的革命活动.他结识了孙中山,在1910年加入同盟会并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陈嘉庚担任福建“保安会”会长,筹款支援福建,稳定了当地局势.
陈嘉庚对于文化事业,也是积极支持.他支援了范长江、夏衍等人主办的“国际新闻社”和《华商报》等,还汇款支持邹韬奋复办《大众生活》周刊.
1928年中国济南惨案发生后,南洋华侨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声援运动,陈嘉庚担任“山东惨祸筹赈会”主席,积极筹款救济难民,还发起抵制日货运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他自己带头捐款,还组织各类活动.近1939年一年,南洋华侨就向祖国汇款3.6亿多元,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半期间,共计捐款约15亿元,极大地支援了中国国内的抗日力量.
陈嘉庚还坚持抗日到底,针对汪精卫等人的妥协方案,在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上提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的著名提案,对于当时重庆的主战派起着很大的鼓舞作用.
1940年,66岁的陈嘉庚还亲自率领慰劳团回中国访问,他参观了重庆,延安等地,与国共两党都进行了接触.1941年,日军占领新加坡,陈嘉庚被迫辗转到印尼等地避难,由于得到华侨的掩护,得以安全地度过3年多恐怖时期.
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后,陈嘉庚反对美国援助蒋介石,以南侨总会主席名义致电美国总统和国会表示抗议.并且抵制蒋介石召开的国民大会,指出蒋介石“一夫独裁,遂不惜媚外卖国以巩固地位,消灭异己,较之石敬瑭、秦桧、吴三桂、汪精卫诸贼,有过而无不及.”
1947年,又组织“新加坡华侨各界促进祖国和平民主联合会”(简称“民联社”),积极声援民主党派关于制止内战的斗争.
1949年5月,陈嘉庚应毛泽东的邀请,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当年9月,以华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此后,陈嘉庚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后安葬于福建集美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