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感想读古文鹬蚌相争的感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07:58:45
鹬蚌相争感想读古文鹬蚌相争的感想.

鹬蚌相争感想读古文鹬蚌相争的感想.
鹬蚌相争感想
读古文鹬蚌相争的感想.

鹬蚌相争感想读古文鹬蚌相争的感想.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
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燕——音烟,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曝——音铺,就是晒的意思.
鹬——音玉,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甘——音钱,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音会,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擒——音琴,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
评点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鹬蚌相争》读后感

--------------------------------------------------------------------------------
2005年8月3日 8:55

习作一

文/张甜予

我以前在日语课上听说过这个寓言。那...

全部展开

《鹬蚌相争》读后感

--------------------------------------------------------------------------------
2005年8月3日 8:55

习作一

文/张甜予

我以前在日语课上听说过这个寓言。那时我还小,所以不太懂其中的意思。这次学习了这个寓言,我不仅知道了这个寓言故事出自中国,而且还明白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

这个寓言是说,有一个河蚌和一只鹬都互不相让地夹住对方,一个渔夫看见,就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在现代这个世界上,这种事情多得是。例如,两家商店互相竞争,他们就用降价的方法吸引客人。得利的是去这两家商店买东西的客人。在这里,两家商店=鹬和蚌,客人=渔夫。我不是说客人得利不是一件好事,而是说两家商店一个劲地降价,自然盈利少,甚至亏本。为什么不想一想其它办法?比如说把自己的商店搞得更有特色,叫人没法仿效呢?

我觉得互相竞争是必要的,但是不能盲目。我要是遇上这种事情,一定会让一步,想想别的办法。


习作二

文/王天竹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寓言二则》这课书,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鹬蚌相争》。

它本来的意思是要告诉人们不要互不相让,因小失大。但是我觉得应该分别站在河蚌和鹬的立场上来分析问题。如果我是河蚌的话,我会紧紧夹住鹬的嘴,因为稍微一放松,就会被鹬吃掉。两个人一起死,也比被鹬吃掉的好。我认为那样公平一些。如果我是鹬的话,我会把河蚌放开,因为虽然我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也没有失去什么,总比被渔夫捉去好。

当然,这篇课文并不是让我们去计较河蚌和鹬的立场,而是通过文章来告诉人们大道理的。但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先搞清楚自己的位置和立场,再做出相应的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点评: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不应该让学生为写作而写作,如果能让学生不被写作的技巧束缚,在写作中悟到些什么,方为“师中长者”;学生能在写作的过程中,乘着创意的东风,佩着思维的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任意翱翔,尽舒胸臆,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动人之作”皆为上品,又何必在意他们是否严守写作规则呢?能写出“动人之作”的学生才是“学中高手”。一般来讲,读后感的写作方法无非是“文意+寓意+心意”,这两篇习作的小作者能在这条公式上更上一层楼,在解析文意的基础上,以他们小小的年龄,稚嫩的心灵透视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人生哲学,实在是难能可贵。(来源/日本新华侨报)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