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江南柳》与《雨霖铃》在内容,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8:19:22
比较《江南柳》与《雨霖铃》在内容,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比较《江南柳》与《雨霖铃》在内容,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比较《江南柳》与《雨霖铃》在内容,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比较《江南柳》与《雨霖铃》在内容,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很高兴为你解答,我曾经学过这两首词,望对你有帮助.
  我非常喜欢留用的《雨霖铃了.《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象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这就是发生在九百四十年前的北宋词人柳永与情人话别的场面,也就是《雨霖铃》上片所写的内容.首句“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都门帐饮”,可知写京都之事,言别离之情.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伤别,满腹离愁,何来心思.实在是食之不香,饮而不畅,是谓“无绪”.乘船的“留恋”情人不忍别,撑船的眼看天将晚不得不割断他们的情丝而“催发”,这种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之矛盾,使别情达到高潮.“执手”二句,生动细腻,描情绘意,绝妙无比.仿佛在舞台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两手相拥,两肩上耸,诉无语,泣无声,比千言万语,嚎啕大哭,悲之更切.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柔情蜜意千千万,唯在泪花闪烁间.“念去去”两句,为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烟波千里,楚天广阔,茫茫天涯,何处是归程?离愁别绪都几许?风吹浪涌融暮霭.这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   《雨》词下阕主要写别后的痛苦.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第二句照应首句,“清秋”应“寒蝉”,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意义翻新,不入俗结.“今宵”二句为千古传诵名句.“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晓风残月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月”前着一“残”字,而境界全出矣.更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咽”想到“更与何人说”.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今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恐怕今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雨霖铃》这首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其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他的真情实感,但格调较低沉,情调未免太伤感了些.另外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摹情态,惟妙惟肖.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衬托,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张先张三影(我喜欢他的三影诗词)此为送别词.词中未具体刻画送别情事,而是通过古今别情来衬托一己别情,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将别情抒写得极为深挚.全词语言素朴明快,情调清新健康,风格别具特色.
  起首一句从别路写起.隋炀帝开通济渠,河渠旁筑御道,栽种柳树,是为“隋堤”.“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两句是说:这是一个水陆交通要道,成日里不知有多少车马在大路上来往,扬起“路尘”;不知有多少船只扬帆东下,随波逐流;也不知有多少人在长堤上折柳送别,以寄深情.“隋堤”是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波急”与“路尘轻”分写水陆行程,暗示离别,寄有别情.一个“远”字,既刻画出别者长路漫漫的旅愁,又刻画送者依依目送的情态.这二句着重从眼前、从水陆两路,横向地展开送别图景;第三句则着重从古往今来,纵向地展示送别情事.一个“多”字,几乎将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正因为别情是如此普遍 ,也就容易唤起“ 见人分袂亦愁生”的感受了.末句以“何况”二字造成递进,突出个人眼前的离别情事.以上,词人没有具体写到个人送别情事 ,只客观叙写普遍的离情 ,只是在“亦愁生”中才微露主观情感.
  过片转写别后,别时种种情事都被省略了,这里只是着重写送者在城楼望月的情景.“斜照后”三字非虚设,它表明送者在城楼伫立的时辰之久,从日落到月出.“重望”又表明先已望过,上片“隋堤远”数句是日落前望中之景,至重望时应当是不甚分明了.
  于是送者抬头望新月,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个美好的向往:“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此外与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相类,但“亭亭”二字却把月的意象女性化了,而送者的身份亦不言自明,“千里伴行”的说法更是真挚深婉.张先作词擅长运用比兴,诸如“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两首词的异同
  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借景抒情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