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是秋后处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5:01:08
为什么都是秋后处决?

为什么都是秋后处决?
为什么都是秋后处决?

为什么都是秋后处决?
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类比到人类社会就是,春天要抚恤,夏天要进取,秋天要肃杀,冬天要无为.

秋收农忙时期当然没有美国新闻署功夫杀人了,古代是农业国家。

什么是“秋后问斩”
《魏其武安侯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名篇。作品叙述了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之间的矛盾斗争,既曲折地反映了汉武帝(前140~前86)与其祖母窦太后、其母王太后之间的斗争,也深刻地反映了重黄老刑名的西汉初期,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西汉中期过渡的复杂激烈的斗争。虽然同是外戚贵族,但是窦婴凭借赫赫战功获得了爵位,田蚡以裙带关系平步青云。窦婴为人正直、忠于汉室、不贪钱财;田蚡...

全部展开

什么是“秋后问斩”
《魏其武安侯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名篇。作品叙述了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之间的矛盾斗争,既曲折地反映了汉武帝(前140~前86)与其祖母窦太后、其母王太后之间的斗争,也深刻地反映了重黄老刑名的西汉初期,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西汉中期过渡的复杂激烈的斗争。虽然同是外戚贵族,但是窦婴凭借赫赫战功获得了爵位,田蚡以裙带关系平步青云。窦婴为人正直、忠于汉室、不贪钱财;田蚡则善于仅术、专横跋扈、贪婪骄奢。结果因汉武帝依违其间,不主公道,窦婴遭田蚡陷害,终于在元光五年(前132)十二月(农历)的最后一天被田蚡杀头示众干渭城。田蚡之所以急杀窦婴,是因为按当时制度,春季不宜用刑,甚至可能遇赦。这就是古代的“秋冬行刑”的制度。
我国历史上,有关“秋冬行刑”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而关于刑杀与时令的论述最早见于《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
古时候,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灾害、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设官、立制不仅要与天意相和谐,刑杀、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古人认为,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则,人间的司法也应当适应天意,顺乎四时。
西汉中期儒学春秋公羊派大师董仲舒(前179~104)继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创造出一套“天人感应”的迷信学说。他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的,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如果违背天意,就会招致灾异,受到上天的惩罚。从此,“秋冬行刑”遂被载入律令而制度化。
汉代法津规定,刑杀只能在秋冬进行,立春之后不得刑杀。唐、宋律规定:从立春到秋分,除犯恶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杀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决死刑。清代规定,经朝审应处决的犯人,也需在秋季处决。
西汉时期行刑的时间在农历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执行的时间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唐代这一规定一直为后世采用,直到清末。
“刑以秋冬”的制度虽然不致耽误农业生产(秋冬一般为农闲之日),对统治者恣意妄杀起某种缓冲作用,但其政治实质则主要是封建统治者借天意之名,行杀罚之实,表示用刑是天命所定,不得违抗,让老百姓俯首贴耳地任其宰割,使其统治得以巩固。正因如此,一旦形势处于紧急状态或危及其根本利益的重大案件,统治阶级就不顾一切,而以“斩立决”“决不待时”加以处决。例如,清末,戊戌变法失败,1898年9月2日,谭嗣同等6名变法维新派人士被捕。凶残的慈禧太后,竟未经提审,就将这6位变法志士于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刑场处以极刑。

收起

3楼说的是对的!书上也是这么说的!

3楼的回答简短精妙啊~

秋天萧素,适杀

我来通俗简短地为楼主解释下吧。其实很简单,我国处于封建制度的历史悠久,封建统治者更是将自己的权利和神权结合起来。他们觉得他们的权利是神或者说是上天赐予的,对于春天,万物以生,而反之冬天却是萧条肃杀,万物寂静,帝王认为那是上天对他的示意,冬天事物都要衰老,林木凋谢,是结束生命的时候,所以古代的犯人处决大多在冬天处决,道理就在这里了,其实只是封建制度下的产物,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所接生出的产物,楼主只需要...

全部展开

我来通俗简短地为楼主解释下吧。其实很简单,我国处于封建制度的历史悠久,封建统治者更是将自己的权利和神权结合起来。他们觉得他们的权利是神或者说是上天赐予的,对于春天,万物以生,而反之冬天却是萧条肃杀,万物寂静,帝王认为那是上天对他的示意,冬天事物都要衰老,林木凋谢,是结束生命的时候,所以古代的犯人处决大多在冬天处决,道理就在这里了,其实只是封建制度下的产物,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所接生出的产物,楼主只需要理解就好了。寥寥奉上,希望对您有帮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