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8 12:21:01
什么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什么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什么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什么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就是6亿年前地球上的生物一下子增多起来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
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自达尔文以来就一直困扰着进化论等学术界。大约6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做寒武纪的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

全部展开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
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自达尔文以来就一直困扰着进化论等学术界。大约6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做寒武纪的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的著作中提到了这一事实,并大感迷惑。他认为这一事实会被用做反对其进化论的有力证据。但他同时解释到,寒武纪的动物一定是来自前寒武纪动物的祖先,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产生的;寒武纪动物化石出现的“突然性”和前寒武纪动物化石的缺乏,是由于地质记录的不完全或是由于老地层淹没在海洋中的缘故。
[编辑本段]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起源—埃迪卡拉动物群
埃迪卡拉(Ediacaran)动物群是Sprigg于1947年在澳大利亚中南部Ediacara地区的庞德砂岩层中首先发现的。最初人们未能确定这一动物群的时代,后来终于确定为前寒武纪,年龄为6.7亿年。埃迪卡拉动物群包含三个门,19个属,24种低等无脊椎动物。三个门是:腔肠动物门,环节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水母有7属9种;水螅纲有3属3种;海鳃目(珊瑚纲)有3属3种;钵水母2属2种;多毛类环虫2属5种;节肢动物2属2种。 多保存为印痕化石,尽管它们的形态、结构都很原始,但它们被认为是20 世纪古生物学最重大的发现之一。这一发现使科学界摈弃了长期以来认为在寒武纪之前不可能出现后生动物化石的传统观念。所谓后生动物即是指相对于原生动物的各种多细胞动物
艾迪卡拉动物群包含了多种形态奇特的动物化石:身体巨大而扁平、多呈椭圆形或条带形,具有平滑的有机质膜,是人们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化石,也是在太古代地层中发现的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证据。按Seilacher的观点,艾迪卡拉动物群可分为辐射状生长、两极生长和单极生长3种类型。除辐射状生长的类型中可能有与腔肠动物有关系的类群外,其他两类与寒武纪以后出现的生物门类无亲源关系 。
尽管有关艾迪卡拉(型)动物群的性质还有许多争议,但其奇怪的形态令许多学者相信,艾迪卡拉(型)动物群是后生动物出现后的第一次适应辐射,它们采取的不同于现代大多数动物采取的形体结构变化方式。不增加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只改变躯体的基本形态,变得非常薄,成条带状或薄饼状,使体内各部分充分接近外表面,在没有内部器官的情况下进行呼吸和摄取营养。如现代大型寄生动物涤虫现代大多数动物采取的是保持浑圆或球形的外部形态的同时,进化出复杂的内部器官来扩大相应的表面积(如肺、消化道),从化石上可以看出,这些生物已具有了高度分化的组织和器官,说明它们已不是最原始的类型。它们代表了后生动物出现以后的第一次辐射演化因此,可以认为艾迪卡拉(型)动物群是在元古宙末期大气氧含量较低的条件下后生动物大规模占领浅海的一次尝试,结果失败了,而导致绝灭。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后生动物采取了第二种方式,使内部的器官复杂化和物种多样化的发展,即生物系统演化。
[编辑本段]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代表—云南澄江动物群
寒武爆发的典型代表是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的我国云南澄江动物群,它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保存最为完整的带壳后生动物群。该动物群是我国青年古生物学家侯先光1984年在云南澄江县帽天山首先发现的。这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保存非常完美,距今约5.7亿年的化石群,其成员包括水母状生物、三叶虫、具附肢的非三叶的节肢动物、金臂虫、蠕形动物、海绵动物、内肛动物、环节动物、无绞纲腕足动物、软舌螺类、开腔骨类,以及藻类等,甚至还有属于低等脊索动物或半索动物(如著名的云南虫)等。由于许多动物的软组织保存完好,为研究早期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等提供了极好的材料,同时也成为了探索地球上大壳后生动物爆发事件的重要窗口。
[编辑本段]云南澄江动物群在生物进化研究上的意义
云南澄江动物群的发现,使得我们对在前寒武纪晚期到寒武纪早期生命的进化发展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它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至少可以概括为两点:
首先,该动物群的发现,再次证实了“生命大爆发”的存在,成为“寒武爆发”理论的重要支柱。同时,它还是联系前寒武纪晚期到寒武纪早期生命进化过程的重要环节。
在该动物群被发现之前的本世纪内就有过两次激动人心的古生物学发现。一次是1910年在北美发现的距今约5.3亿年中寒武纪的“布尔吉斯动物群”,另一次是1947年在澳大利亚南部发现的距今6.8亿~6亿年之间的“埃迪卡拉动物群”。云南澄江动物群成了联系布尔吉斯动物群和埃迪卡拉动物群之间的重要环节,随着对澄江动物群研究的深入,埃迪卡拉-澄江-布尔吉斯3个动物群之间的演化关系会更加清楚。
其次,澄江动物群的发现为“间断平衡”理论提供了新的事实依据,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再次造成冲击。“间断平衡”理论认为,生物的进化不像达尔文及新达尔文主义者所强调的那样是一个缓慢的连续渐变积累过程,而是长期的稳定(甚至不变)与短暂的剧变交替的过程,从而在地质记录中留下许多空缺。澄江动物群的发现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并非总是渐进的,而是渐进与跃进并存的过程。
[编辑本段]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原因探讨
寒武爆发吸引了无数的古生物学家和进化论者去寻找证据探讨其起因。100多年以来的证据产生出解释寒武爆发的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寒武爆发是一种假象,这是某些达尔文或新达尔主义者所持的观点。由于进化是渐进的,所谓的“爆发”只是表明首次在生物化石记录中发现了早在前寒武纪就已经广泛存在并发展的生物,其它的生物化石群则可能由于地质记录的不完全而“缺档”,造成这种“缺档”的原因是前寒武纪地层经历着热与压力,其中的化石被销毁了。由于发现前寒武纪化石沉积层中存在大量象细菌和蓝藻这样简单的原核生物,因而这一解释不再有说服力。另一种观点认为,寒武爆发代表了生物进化过程中的真实事件,科学家从物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两个方面来解释这一现象。
1965年,两位美国物理学家提出了寒武爆发是由于地球大气的氧水平这个物理因素造成的。他们认为,在早期地球的大气中含有很少或根本就没有自由氧,氧是前寒武纪藻类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并逐渐积累形成的。后生动物需要大量的氧,一方面用于呼吸作用,另一方面氧还以臭氧的形式在大气中吸收大量有害的紫外线,使后生动物免于有害辐射的损伤。
生物学家则从生物本身的生态关系来探讨这一问题,因为地质学的证据否定了这种氧理论的观点。大约在距今10亿年至20亿年之间广泛沉积层中含有大量严重氧化的岩石,这说明在这一时期内已经存在足够生命爆发的氧条件。因而生物学家从两个重要事件的出现来探索造成寒武爆发的原因,即有性生殖的产生和生物收割者的出现。
从化石资料来看,真核藻类大约在9亿年前出现了有性生殖,实际上,有性生殖出现得更早。有性生殖的发生在整个生物界的进化过程中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由于有性生殖提供了遗传变异性,从而有可能进一步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这是造成寒武爆发的原因之一。
生物收割者假说是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的,是一种解释寒武爆发的生态学理论,即收割原则。斯坦利认为,在前寒武纪的25亿年的多数时间里,海洋是一个以原核蓝藻这样简单的初级生产者所组成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内的群落在生态学上属于单一不变的群落,营养级也是简单唯一的。由于物理空间被这种种类少但数量大的生物群落顽强地占据着,所以这种群落的进化非常缓慢,从未有过丰富的多样性。寒武爆发的关键是草食收割者的出现和进化,即食用原核细胞(蓝藻)的原生动物的出现和进化。收割者为生产者有更大的多样性制造了空间,而这种生产者多样性的增加又导致了更特异的收割者的进化。营养级金字塔按两个方向迅速发展:较底层次的生产者增加了许多新物种,丰富了物种多样性,在顶端又增加了新的“收割者”,丰富了营养级的多样性。从而使得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最终导致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产生。
对于“收割理论”科学家们目前还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来证明其正确性,然而,一些间接的证据支持了这一理论。间接证据之一来自于前寒武纪叠层石,这些由藻类组成的叠层石中保存了前寒武纪最丰富的生产者群落。今天,叠层石仅盛产于缺少后生动物收割者的贫瘠环境中,如超盐量的咸水湖中。藻类在前寒武纪地层中的大量存在,大概反映了当时收割者的贫乏。另外,生态学野外研究也提供了一些间接的证据,研究表明,在一个人工池塘中,放进捕食性鱼,会增加浮游生物的多样性;从多样的藻类群落中去掉海胆,会使某一藻类在该群落中占统治地位而多样性下降。
寒武爆发作为地史上的第二大悬案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随着化石的不断发现及新理论的建立,这一谜团最终将大白于天下。

收起

地球为什么会出现冰期呢?地球是在阳光普照下存在的,阳光照射量稍有不均就会对地球表面温度造成巨大影响。夏季的炎热和冬季的寒冷,那仅是地轴倾斜影响到阳光照射量的结果。当时天体因素降低了阳光照射量,使地球产生了极端严寒的冰期。
结冰发生了什么?当气温下降到零下2Cο左右时,海水表面开始结冰,由于结冰过程是缓慢的,海水中的矿物盐不会侵入到冰的严格晶体结构中去,盐分被留在未结冰的海水中,冰块都成为淡...

全部展开

地球为什么会出现冰期呢?地球是在阳光普照下存在的,阳光照射量稍有不均就会对地球表面温度造成巨大影响。夏季的炎热和冬季的寒冷,那仅是地轴倾斜影响到阳光照射量的结果。当时天体因素降低了阳光照射量,使地球产生了极端严寒的冰期。
结冰发生了什么?当气温下降到零下2Cο左右时,海水表面开始结冰,由于结冰过程是缓慢的,海水中的矿物盐不会侵入到冰的严格晶体结构中去,盐分被留在未结冰的海水中,冰块都成为淡水冰块。大量淡水冰块所排挤出的盐分大大增加了未结冰海水的盐度。当盐度大大升高时,钙离子(Ca2+)浓度偏高会在生物体的内外形成钙的沉积。当冰期过后,气候转暖,冰川消融,大量淡水冲淡了海水中的盐度。这种钙离子(Ca2+)浓度的偏低会使生物体不得不利用已沉积的钙进行补充。这就是(Ca2+)钙离子浓度在亿万年中由正常—升高—下降—正常过程里对生物施加影响而产生骨骼的根本原因。当然这是缓慢的渐进过程。
这样说有证据吗?通过对岩石的研究,可以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寒武纪前(新元古)至寒武纪这段地层界线,上层与下层碳酸盐岩石化学特征有明显的不同,寒武纪前沉积的白云石[Ca,Mg(CO3)2]很普遍,这说明海水盐度升高,过饱和状态主要是化学沉积作用;而寒武纪以后沉积的方解石(CaCO3)增多而白云石减少,这说明主要是生物碳酸钙骨骼沉积的作用。这种变化既反映了海水的变化又反映了生物的作用,是间接区分化学沉积与生物沉积的例证。另外,有些学者认为,“元古宙末海水钙的含量下降,海水的钙离子从早元古代的饱和或过饱和状态逐渐下降到新元古代晚期和寒武纪初期的低于饱和点的状态”。(《生物进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张盷编著)。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要做到三理一要理解钙离子对生物的重要作用;二要理解骨骼在调解钙离子中的重要作用;三要理解海水中稳定的钙离子浓度与细胞相互30多亿年的非寻常关系。

“嗨!邹教授,你用新的观点谈了寒武纪大爆发所表露出来的生命秘密,我能提一些问题吗?”
“好哇!欢迎提问题。欢迎你对此也感兴趣。”
朋友:寒武纪大爆发,究竟是什么大爆发?
教授:通常说“生物大爆发”、“生命大爆发”……其实,真正关心的只是动物的爆发。我们信奉“五界生物分类系统”,动物只是其中之一。因为人是动物中的一员,所以我们特别关心有关动物的进化事态。这样就缩小了眼界,局限了对寒武纪的认识。
必须要强调的是,当时的生命系统全在海洋中,海水这种“五元液”是细胞生命的“生命境”,当海水发生较大变化时,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因此,寒武纪大爆发肯定是全体生物的变化。
还须要强调的是,生物从微观到宏观跨度很大。我们只习惯于宏观形态,这也限制了我们的思维。今天我们知道,微生物个体小、繁殖快、分布广、数量大、适应能力强,他们才是生命世界难以摧毁的巨大力量。从寒武纪这一事件之后,改造海水任务告一段落的海洋微生物大军,很快又登上了陆地,又开始了改变地球表层的任务,这样才会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地形地貌。这是经常被忽视的重要方面。
如果说我们在揭示寒武纪骨骼突然大爆发的秘密,不如说寒武纪骨骼突然大爆发这一奇特的现象,引领我们揭开了整个生命世界的秘密。透过现象引领我们去认识生命的本质。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所叙述的生命规律,要归功于寒武纪骨骼大爆发这一表象给我们的明确提示。
朋友:你用骨骼、钙离子、海水这么普通的东西,解秘寒武纪大爆发生命进化史上的最大谜团,你对你的观点的正确性,有多大的把握呢?
教授:寒武纪那个时代,生物在海水中泡了33亿年之久,你说,不与海水有关系,还能与什么有关系呢?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有人说是基因爆发,基因是人编造出来的概念,不必信。骨骼和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尖端知识,这应当不难理解。如果不是骨骼的爆发,哪里会有那么多的化石?在寒武纪爆发前,地层中发现了很多微小化石,大多都是不足1毫米的小壳化石,实际是些小骨骼化石。这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是整个生物中发生的变化。别忘了,这些全部是在海里发生的。
朋友:你怎样看寒武纪前的小壳化石与寒武纪时的动物化石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
教授:寒武纪骨骼大爆发是在告诉我们,那是骨骼的起源。骨骼的起源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从表皮化、部件化、多样化……到特化的过程。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还有一个由小变大的过程。由于骨骼的支撑细胞数量可以增多,细胞的增多又可以使骨骼更大些。动物变大才会出现人类,动物总像小蚂蚁那么大,人这颗脑袋往哪儿放呀?因体形变大,骨骼变大,所以才会留下比较完整的动物化石。从这个意义上说,寒武纪是大骨骼爆发现象。
寒武纪时的骨骼仍不完善,仍可见到大量的骨片和“骨件”,骨骼从无到有要有一个很长时间的完善过程。这之前的大量小骨骼化石就更不成熟了,要想从中恢复生物的原貌很困难。
朋友:有的科学家说:“古生物学不承认看起来十分合理的推断。科学就是科学。古生物学上的一切问题,都要通过化石来解决。”你如何看这一说法?
教授:科学是思维的产物,思维端正,科学才会端正。因为生命科学中思维上有误区,科学就不一定都是科学啦。化石是一种“硬”证据(双关语),它是“形体的硬”、“骨骼的硬”、“宏观的硬”,生命还有很丰富的“软”的一面,因此,化石也有局限性。科学和思维都离不开“推断”。40亿年前的水、钙离子、化学规律性……与40亿年后的水在本质上完全相同,有谁不相信这个推断呢?所以说,“推断”、“科学”、“化石”不能把这些绝对化。
朋友:澄江化石群是寒武纪大爆发的代表,有人说从开始到结束时间短于300万年,这之前完全没有祖先痕迹,用几十亿年尺寸衡量几百万年只是瞬间,澄江化石群,能撼动达尔文学说吗?
教授:从现在的情况看,达尔文的学说谁也撼不动。共同组先、连续渐变、自然选择,这些都是客观事实。你如何能撼动?关于进化快慢问题:①快与慢是相对的,是比较出来的。生物变化有快有慢,有变与不变,这都是环境多样性与复杂性主导的。②生物变化都是连续渐变过程,这是肯定的。③由于海水的稳定性,生物在海水中33亿年变化不明显,突然看到寒武纪的大量化石,总感觉是一种“大爆发”,这是可以理解的。
从现在的情况看,今天海水中的生物仍然变化不明显,为什么?这证明,生物的遗传和进化主要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我们现在整天在说,生物的遗传和进化主要是由基因决定的。是基因决定?还是环境决定?这是生命科学中的大是大非问题……
朋友:你刚才承认寒武纪是一种“爆发”,是一种大变化。你又强调海水的稳定性,强调不变化。似乎有点矛盾了吧?
教授:没有矛盾呀!海水稳定,生物稳定。问题是全球大冰期,搅动了海水的稳定性。从表面上看,海水结冰,再融化,海水还是海水,好像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还是有那么“一点”变化,这你不会否认吧?这可以通过实验来证实。就是这么“一点”变化,搅动了生物的稳定性,造成了寒武纪大爆发现象。这说明,钙离子的这“一点”变化对生命是多么的重要啊。我们身体内也这么“一点”变化将引起大问题。这有现实意义,重要哟!
朋友:寒武纪大爆发是十分迷人的事件,很多人以各种假设来解释它,我在一本小书上看到有如下一些说法:
约翰霍普斯金大学的史坦利教授提出过收成原理说。
美国达拉斯物理学家柏克纳和马歇尔提出过含氧量上升说。
瓦楞泰提出过发育调控机制说和细胞说。
马克斯利提出过重组生殖说。
寒武纪大爆炸学派的陈均远教授提出了广义演化论……
大家都可望揭示生命世界的奥秘,你怎样看这些学说呢?
教授:不错!寒武纪大爆发中藏着生命世界的最大秘密。可以这样说,无论什么理论和假说,如果不涉及钙和骨骼的内容,研究成功的可能性就不大。钙和骨骼的事实明显摆在那儿,你不去理睬它们,那只能是背离真理越走越远……
朋友:唉呀!生命世界最大的秘密,竟然要与钙和骨骼联系在一起,确实不太好理解。
教授:生命世界的秘密,无非是指:生命是什么?怎样起源的?遗传是什么?发育是怎么控制的?进化的原因是什么?……骨骼的发生与钙离子的作用已经为我们揭开了一角,我们没有理由轻视他们。核酸大分子与蛋白质大分子固然精彩,那只是生命的产物和结果,仅从那里下手会遇到千头万绪的问题。假如,后人要了解电脑的秘密,仅从图像和动画制作上下功夫,真不如从二进制计数器和电信号上下点功夫更有效果。
骨骼与钙离子算不上什么尖端理论,然而,我们的一些科学工作者,把“钙离子”仅看成是“无机物—矿物质—石头类的东西……”用矿化—结石—钙化类说法……对身体有害的一个侧面来看待钙。其实,怎么看还不是关键,而那种从老师那里遗传下来的表现:轻视、鄙视、偏见、情绪化……不屑一顾的轻蔑态度,严重阻碍了遵重客观事实的风气。这已经成为科学中的最大误区。因此,有责任为骨骼和钙离子呐喊!
朋友:你认为骨骼和钙离子揭开了生命的奥秘,这不也只能是一种假说吗?
教授:血!鲜红的血!我们怎样评价血对生命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吧?你想过吗?血液中为什么要有“钙离子”?为什么要有“五元液”?为什么生命要把海水的特征搬到血液中来?难道仅仅说一些:矿物质呀、pH值呀、酸碱度呀、渗透压呀……事情就这么简单吗?我们伟大的人,每一个细胞为什么要由钙离子来指挥?血液中的五元液为什么要与骨骼不停地进行着交换?为了交换,还要特别进化出多种专门的激素。这难道不算是生命世界的奥秘吗?钙和骨骼的生理作用和化学规律早已有了很多研究,钙和骨骼在寒武纪大爆发中又表露无遗,这些都明摆在那儿,只要把它们联系起来就可以了。这算“假说”还是“真说”?还需要怎样的科学证明才算是科学理论,那就让科学去证明吧!
朋友:你说海水稳定,所以33亿年时间里生物进化缓慢,不会就这么简单吧?
教授:从表面形状上来说,海里生物进化慢,那是因为海水环境稳定。然而,生物在海里几十亿年并没有“闲着”,生命用很长时间完善细胞的内部。细胞完善内部是生命世界最重要的内容。因为细胞太小,很难留下宏观的蛛丝马迹,容易被我们忽视。从寒武纪以后的5亿年时间里,生物所展现出来的绚丽多姿景观,那都是细胞在海里修炼了33亿年具备内功的结果。我们研究遗传、发育、进化……其中秘密都韫藏在细胞体系之中,不能错误地强行定位在基因上。因为我们太注重多细胞大形体的表型,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细胞修炼33亿年具备的内功威力。不简单吧?
朋友:你怎样评价寒武纪大爆发的意义?
教授:所有生物都产生了“钙库”,包括微生物和植物。生物如果不出现骨骼就只能永远生活在海里。寒武纪是骨骼大爆发,从此生物具备了登上陆地的能力。第一批登陆的是微生物;第二批登陆的是植物;第三批登陆的是昆虫;最后一批登陆的是动物。这就是寒武纪大爆发的第一个意义。
寒武纪是骨骼大爆发。有骨骼才会有脊椎,有脊椎才会有人类。人类能否进化出现,寒武纪大爆发是关键的十字路口。从出现人类这个角度上说,这是第二个意义。
通过寒武纪大爆发事件,才明确地知道了生命在海水中进化了33亿年,海水与细胞有33亿年的进化历史,这种相互关系本身就是生命的巨大秘密。揭示出这一点是第三个意义。
通过寒武纪大爆发事件,知道细胞在海水中进化了33亿年,这就知道了细胞内系统完善的程度和细胞内系统蕴藏的内含。这等于告诉我们,过分注重多细胞宏观外形并从中寻找生命规律这不是主航道,主航道在主细胞。明示了生物遗传、发育、进化是以细胞为基础的规律。这是第四个意义。
生命有五大飞跃:①生命的起源;②真核细胞的起源;③骨骼的起源;④陆地生物的起源;⑤思维的起源。生命的秘密以及这五大飞跃,难得敞开窗口,只在骨骼起源打开这一扇窗口。通过窗口才能窥探生命的秘密。而寒武纪大爆发恰恰是骨骼大爆发的窗口。别低估了这个窗口,对于生命起源、骨骼起源、思维起源等诸多秘密提供了重要线索。这是第五个意义。
现代生物学,跟着分子生物学瞎跑。让基因决定生命一切成了21世纪最时髦的潮流。事实上,应当是环境决定了生命的一切。两个“一切”,二者必具其一。环境与基因的对决,是生命科学中无法回避的大是大非问题,这关系到全人类的前途。生命科学的弃旧图新,是寒武纪大爆发事件吹起了号角。这是第六个意义。
我粗略翻了一下生物进化学者们的著作,生物进化的重要阶段几乎都注意到了。如,真核生物、细胞核、染色体、有丝分裂、有性生殖、细胞器、多细胞、原肠胚、身体分节、脊椎、器官、感觉器官、中枢神经……唯独对骨骼的出现关注不够,这可是个重大疏漏啊!尽管也有人研究骨骼,但注意力都偏重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这一狭隘认识上,再有就是按骨骼结构松紧,确定骨质疏松。应认识到,从动物多样性上看,骨骼是一条主线;从人的生理上看,骨骼是一条主线;从人的慢性病上看,骨骼是一条主线……最终能让人类认识到骨骼的重要性,这不也是重要意义吗!
研究生物进化中,考虑器官转换时,提示我们从一种功能向另一种功能转化,骨骼是典型的例子,这也是一种意义。
教授:上面讲了那么多意义,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从生命全局来看,生命体和生命境构成生命体系,这三个层次先后分别发生了三次大爆发,可以称为生命过程大爆发。
生命起源是非生命到生命的大爆发;
寒武纪骨骼起源是生命体的大爆发;
人类社会文明是生命境的大爆发。我们正处在这一爆发之中,认识并掌握这一爆发规律,对于人类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性,对于这一点,整个人类还处在盲目中,非常危险。这就是这本书总强调“呐喊”的原因。
寒武纪大爆发可谈的内容还多着呢!今天就谈这些吧!以后继续讨论。再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