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中心论点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7:34:44
伶官传序中心论点是什么

伶官传序中心论点是什么
伶官传序中心论点是什么

伶官传序中心论点是什么
伶官传序
  作者欧阳修,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言.《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内容和结构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为证,这段接下来自然先写得天下的情况.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但这个故事在当时社会有相当的影响,宋初王禹在《五代史阙文》中对此做了记载.这个故事生动而又有典型意义,能给人以新鲜感,其精神也符合晋王和庄宗的情况,所以欧阳修把它选入文中.为了慎重,在前面加了“世言”二字.这一故事是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也是下文议论的依据.
  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写.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待赐矢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其中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出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备.这一段叙事语势比较平缓,没有任何议论,但却寓论点于叙事之中,以叙事论证了论点,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张本.
  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这一段由叙事转入议论.先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赞叹庄宗的成功,用“意气之盛”回应文章开头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并顺承第二段的叙事;继而慨叹他的失败,用“何其衰也”回应文章开头的“衰”字和“失之”二字,并转承第二段的叙事.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转折,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极强烈的对照.同是一个人,由“盛”转“衰”,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连用两个设问句,前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这样设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接着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论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进一步议论.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