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登鹳雀楼 表现方式上的不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5:52:01
寻隐者不遇 登鹳雀楼 表现方式上的不同

寻隐者不遇 登鹳雀楼 表现方式上的不同
寻隐者不遇 登鹳雀楼 表现方式上的不同

寻隐者不遇 登鹳雀楼 表现方式上的不同
《登鹳雀楼》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由景生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积极向上的取精神.
《寻隐者不遇》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