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内涵森林生态学上的问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3:35:49
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内涵森林生态学上的问题

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内涵森林生态学上的问题
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内涵
森林生态学上的问题

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内涵森林生态学上的问题
人类正在面向21世纪,而作为时代发展主题的和平与发展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中“环境问题”尤为严重,它促进人们从心理,意志,情感,知识等层面来深刻的把握人和自然的关系,环境意识便应运而生.所谓环境意识,是人们从心理,意志,情感,知识等层面对把握人和自然的关系总和.它以生态学为基础和核心,通过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全面,主体和具体的把握,力求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讲到环境,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园林. 园林在西方国家称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日本它又称为“造园”,我国普遍称之为风景园林.它作为一种新兴的科学,在改造环境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除了自然的大环境就是人为改造的园林小环境:或是如法国的规则式园林,或是如英国的自然式园林,或是日本的枯山水平庭,亦或是而今国内盛行的的“抽象式园林”即自然式与规则式的融合.
早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三时不害而民和丰年”的生态农学思想(《左传》),就已经开始注重农业的自身条件和环境因子.而今“生态城市”,“生态工厂”,“生态建筑”,“生态旅游”,“生态化妆品”等各种各样的名称充斥着我们的耳边,讲生态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生态也的确是给了他们丰厚的回报.建设部命名第六批国家园林城市之一的襄樊市(地处鄂西北,汉水中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辖四县三市,城市建城区面积54.9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60万,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83%,绿地率38.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11平方米.)确立了城市绿化融山、水、城于一体,城在园中,园中有城的独具特色的园林城市建设规划,提出了“山川秀美、城在园中、园在城中、人在景中、花团锦簇、绿草如茵”的园林建设原则,使其城市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宝钢股份的生态资产价值达到了70亿元,其生态环境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早在1990年,宝钢就提出要建设“生态园林工厂”的发展目标.从1984年到2000年,宝钢在绿化的建设上投入了5.17亿元. 美国最近研制出的一种新型生态住宅,水、电能源独立自供,使用生态环保材料,室内空间围合随意,宽敞、明亮、宁静、舒适,在市场十分走俏.生态旅游是旅游业中的一支生力军,全球用于生态旅游的费用每年增长20%……
而作为同属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园林与生态之间自然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实早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有了他们的朴素生态学思想.“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就代表了我国夏商周至春秋时期的生态学水平.所谓“和”是我们祖先对生物和环境之间物质循环的认识成果,而生物和环境的整体联系既有时间上的表现形式,又有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因而,“时”和“依”也是我国上古朴素生态思想的两个重要范畴.我国古环境保护主要是自然资源的保护.“网开三面”,“里革断罟”等典故最能反应夏商周三代至春秋初期这段历史时期的自然保护活动.
园林的四大要素为地形、植物、建筑、水体.讲求园林生态即讲求这四个要素的生态.所谓的生态园林按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一个园林不仅符合我们当前的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且更加注重了“生态”这一因子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使园林创造了“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境”.作为园林及绿地学科而言,研究的总课题应该是如何最大限度的全面发挥园林及绿化的综合效益,即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绿地的生态效益又是首要的.绿地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依靠绿色植物.作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不仅要掌握生态学的一般观点和实验数据,更主要的是如何运用专业手段去增强和发挥这些生态效益.宏观方面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着手,根据各个地区环境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合理的进行设计规划.针对当地不利的气候条件确定绿地功能的侧重面.而这四个要素中,植物的生态又是其中最关键的.
植物――所生活的空间叫做环境,任何物质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园林植物与其他植物一样,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受自身遗传因子影响外,还与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水分、光照、空气和土壤等因子.另一方面,园林植物在长期的系统发育过程中,对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和多种多样的适应性.因此,只有深入了解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以及它们与园林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加以创造性的运用,才能科学的配置园林植物,创造理想的园林效果.在进行园林绿化和植物造景时,应充分注意环境中各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首先,环境中各生态因子对园林植物的影响是综合的,也就是说植物是生活在综合的环境因子中.单一的生态因子无论对园林植物又怎样重要的意义,它的作用只有在其他因子的配合下才能显示出来,缺乏任一因子,如温、气、肥(土壤),水,植物均不能生长.但各个因子所处的地位并非完全相同.对于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即主导因子我们应该尤为注意.根据此我们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植物的配置原则即适地适树、功能要求、景观需求、经济要求.
其中“适地适树”原则即要求我们在植物配置时首先应该先考虑到乡土树种的利用.很多地方在搞园林绿化时只求引进新鲜的东西,完全没有考虑到这种树种是否能存活于此地,更不会去想到这个地方种这种树种是否合适.比如南京有个名园,里面的建筑一切都是古朴的,在入口却把原来的古柏不知移向何方只留下两行南洋杉,“花枝招展”的.就像进了一个木结构的古庙,却安了现代的落地玻璃窗一样,要多别扭就有多别扭!可我们的当事人却总是乐此不彼! 总之,园林植物要在园林环境中生存和繁殖,发挥其特别的功效,必须要得到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各种生态条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与环境之间建立起生态学流程,不断地从环境中摄取物料,获取能源.《易传》中早有“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生物结构说和“得扬则长,失养则消”的生态流程说.
地形――从字面上看即在园林设计时在原来的土地上做出设计师所需要的土地形状.它是诸要素的基底和依托,是构成整个园林景观的骨架.而地形自然是在土地上做出的.土地是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植被等各种自然因素长期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具有数量有限、分布固定、产生随机等特点,因而,更容易受到破坏.荀子曾说过“得地则生,失地则死 ”(《荀子·天论》)的保护土地资源的思想.在儒家看来,注意维持土地的使用价值,使它能够为人永续的利用,是人们保护土地资源的根本出发点.保护土地资源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基础.而今看来,更是园林设计的基础.所谓的“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以顺承天”“坤厚载物,得合无疆”(《易传·坤·》),“土敝则草木不长”(《礼记·乐记》)没有了土地的“生”、“载”、“养”,就谈不上任何的园林设计.
水体――古人早就提出了“ 往来井井,涣其群吉 ”保护水资源的思想,可见水的重要性.水循环是整个地球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的生态条件,水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它是园林中最活跃的要素,极富有变化和表现力,常赋园林于生机.在园林设计中,若没有了水体,那整个设计就是一个无趣的的设计,没有了活力.设计的比较好的水体如网师园,拙政园等.在儒家看来,遵从生态学季节节律和合理利用水资源设施,使人们保护水资源应采取的科学措施.他们早就看到,尽管水资源是“不穷“的,但由于季节的变化,对水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因而也会影响到出水量.所以在做水体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奢侈浪费,设计一些华而不实的水体.当今就有很多人就喜欢搞一些大型喷泉,无论何时何地.结果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建筑――建筑在园林设计中虽不是“大手笔”,但一个优秀的园林建筑设计往往是一个园林设计的点睛之笔.园林建筑就其特点而言,特别重视总体布局,满足功能的要求,满足景观构图的要求,遵循章法,各得其所.在基址选择上,因地制宜,巧于利用自然又融于自然.将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融成和谐的整体,优秀的园林建筑是空间组织和利用的经典之作.“小中见大”“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其他造园因素所无法与之相比的.强调造型美观是园林建筑的重要特色,在建筑的双重性中,有时园林建筑美观和艺术性,甚至要甚于功能.在重视造型美观的同时,还要极力追求意境的表达,要继承传统园林建筑中寓意深邃的意境.要探索、创新现代园林建筑中空间与环境的新意.倘若我们时刻注意建造生态型的园林建筑,时刻把生态与建筑相联系,那么我们的设计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解决生存环境问题,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不能再用那种错误的机械分析论而应该用辩证综合思维的方法.因此生态学思维、方法不仅成为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对策,而且成为现代环境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达到人和自然粗协调状态的一种重要方式.“持续发展”逐渐成为这一个问题上的唯一可供的选择.
总之我们在做设计时不但要因地因势因时,“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磁基,不如待时”(《孟子·公孙丑上》)(“磁基”像末稆之类的工具),注重中国传统文化――风水学的科学内涵并协调充分考虑到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和大自然的协调关系,而且要从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生态经济学等的方面入手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