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海的历史演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7:43:43
居延海的历史演变

居延海的历史演变
居延海的历史演变

居延海的历史演变
《额济纳旗志》记载,居延地区原有大小湖泊14个、泉16眼、沼泽4处,由于黑河下泄水量减少,到1992年全部消失.20世纪60年代至今,推算消失水域面积和湿地约有378万亩.20世纪60年代~80年代,额济纳旗植被覆盖率小于10%的戈壁、荒漠以平均每年23.1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如今,下游绿洲的中心达来库布镇的东面、南面和东北面都已被新月型沙丘链所包围,新形成的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连为一体,继续向绿洲进逼.据统计,绿洲面积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6900平方公里,锐减到目前的3000多平方公里.湿地与荒漠此消彼长,导致气候劣变,自从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居延绿洲区的年均降水量,比50年代减少31.3毫米,递减近6成.特别是东居延海干涸以后,每年春季沙尘肆虐,造成绿洲草不发、树不绿,一片萧条景象.这是一组令人扼腕叹息的数据,也是绿洲生态恶化的明证. 居延海的干涸,黑河的不断萎缩,使沙患兵临城下,额济纳绿洲命悬于水.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陈昌笃、崔海亭二位教授把居延地区划为“生态危机地区”,属于再不抢救就会成为生态上不可恢复的地区.更令人担心的是,居延海干涸带来的生态恶果并不局限于额济纳绿洲.1993年5月,我国西北地区发生特大沙尘暴,阿拉善地区即为重要沙源之一.在这场灾害中,农作物受灾560万亩,死亡85人,部分公路、铁路运输及供电线路中断,经济损失达5.5亿元.2000年初,我国北方地区连续8次遭受大规模沙尘暴袭击,影响涉及国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当年5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专题片《沙起额济纳》,指出额济纳方向的沙尘暴是影响北京地区天气的主要来源之一,引起各界强烈反响,居延地区已成中国生态恶化的典型. 不难推测:如果居延海长期消失,这一地区会逐渐成为我国第二个罗布泊,“三北”防护林体系被抽去一条重要的“筋骨”,不仅会造成西北地区生态严重恶化,而且河西走廊也将失去北部的屏障和军事支撑点;如果居延海长期消失,居延绿洲就会继续萎缩,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回归祖国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后裔将不得不再次远走他乡,居延、黑城等绿洲文明也将永远沉睡于漫漫黄沙之下,难以重见天日.可以说,恢复居延海的生命活力,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国防稳固,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关系到西北、华北地区生态保护与改善.
  编辑本段三、死海重生
  进入新世纪,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遏制西北地区生态恶化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被称为“中国四大沙尘暴主源区”之一的额济纳的生态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黑河、居延海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01年2月,国务院召开第94次总理办公会议,专题研究了黑河流域生态问题,决定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实施黑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再现居延海碧波荡漾的景象. 2001年8月,国务院批复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将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生态工程,计划自2001年起,投资23.5亿元,在黑河流域建设配套水利设施和生态建设工程,以调配足够水量流入下游,从根本上改变流域内用水无序的状况.黑河综合治理的序幕从此拉开. 与此同时,黄委也从战略层面对黑河治理进行了思考和部署.2002年8月,黄委主任李国英用11天时间,从上游到下游全面考察了黑河流域,对黑河调水和流域治理在中下游的战略重点作了深入思考和系统阐述.在下游额济纳旗召开的黑河综合治理工作座谈会上,李国英主任指出:“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就不允许生态环境继续朝着恶化方向发展”、“应始终把生态问题作为黑河综合治理的根本出发点,离开生态问题,就失去了前提”.他特别强调提出:“黑河调水的成功与否,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把水继续送到东居延海.东居延海的水面,对阻挡沙漠推移进程,将起到重要作用,对于额旗的生态保护实在太重要了.现在对于东居延海问题,不是要不要放水进去,而是确保进水的问题.”调水进入东居延海由此成为黑河水量调度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黑河下游可以全线过流,绿洲林草地的灌溉从此也将有更可靠的水源保障. 中央正确决策、水利部门贯彻得力、中游断然牺牲自身利益,让黑河调水这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2002年7月17日17时,经过调度的黑河水到达河流尾闾——东居延海,最大水域面积达到23.66平方公里.黑河水和东居延海像一对阔别已久的恋人,时隔10年再次深情相拥.2003年9月24日16时,黑河水涌入干涸达42年之久的西居延海.2002年9月~2003年10月,黑河水又连续3次进入东居延海.由于蒸发旺盛、缺乏后续水源补给,东居延海在每次调水之后不久就会再次干涸.尽管如此,几次连续的补水使下游全线过流,让人们看到了东居延海及周边生态重建的希望. 2004年9月,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强调指出,按照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理念,当好河流的代言人,是时代赋予流域机构的重要历史使命.同年,黄委党组立足黄河实际,提出并开始构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体系.在维持河流健康生命这样一个大命题下,黑河流域管理局新一届领导班子率领黑河局这支年轻的队伍,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建立了“流域统一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断面总量控制与用配水管理相结合,统一调度与协商协调相结合,集中调水与大小均水相结合,联合督查与分级负责相结合”的调水新模式,并针对黑河特点,在水量调度的体制、机制、技术和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尝试,成功应对了困难复杂的调度局面,实现了由应急调水向全面实施流域管理的根本转变. 流域各省(区)、有关单位高度重视黑河调水和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甘肃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坚决完成黑河分水任务.青海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分管领导及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首长近来分别专程赴黑河流域管理局,共商黑河调水和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地方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水量调度责任制,为黑河调水与治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流域各级水利(水务)部门精心组织、精心协调、认真监督,保证了黑河调水工作的顺利实施. 各方密切协作、团结治水,共同谱写了绿色颂歌的新篇章.2004年春季,中游地区农作物遭受严重冻害,补种后增加了灌溉次数,造成了前期下泄水量欠账较多.进入关键调度期后,来水大幅度减少,中下游地区普遍遭遇严重干旱,调水和灌溉的矛盾骤然上升.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黑河流域管理局党组毅然提出了“确保正义峡下泄指标,确保调水进入东居延海”的“两个确保”调水目标,大胆采取了灌溉期按计划配水和限制引水、利用大墩门引水枢纽调蓄水量后适时集中下泄、利用已建上游电站适时进行补水等创新措施,减少了水量损失、提高了输水效果,使东居延海入湖水量达到统一调度以来最高水平,达5220万立方米,形成35.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1958年以来最大.2005年7月17日,黑河人再次创造了内陆河人工调水的新历史,成功调度黑河水在东居延海与上年调入水量汇合,打破了前几年每年夏秋季调入水量、次年春夏季干涸的局面,首次实现东居延海全年不干涸. 为连续不断地向下游脆弱的生态系统输送生命之水,避免东居延海重新归于干涸,2006年,黑河流域管理局与甘肃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张掖市政府及水务部门通过有计划地协调和组织实施春季“全线闭口、集中下泄”措施,在春灌期尽可能多地增泄水量,有效减轻了关键调度期的调度压力.4月16日6时第10次调水进入东居延海,这是自统一调度以来东居延海首次在春季进水.黑河水量调度模式实现了从“全年分水、半年调度”到“全年分水、全年调度”的转变.2006年5、6月份,黑河上游来水持续偏枯,中游地区旱情严重,加之中游地区秋禾作物扩大面积约30万亩,调水形势十分严峻.7月8日,莺落峡断面出现了大于150立方米每秒洪水,黑河流域管理局、甘肃省及张掖市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及时在中游地区实施了洪水调度,中游地区采取了限制引水措施,7月12日8时,适时采取了“全线闭口、集中下泄”措施,21日水头再抵东居延海.中游地区克服困难延长了4天闭口时间,14天闭口期,共向下游输水1.75亿立方米,向东居延海调入水量2800万立方米.截至8月20日,东居延海蓄水量3170万立方米,水面面积33.9平方公里. 连续两年不干涸,东居延海的生命活力不断得到恢复,在全线过流时间逐年增加的黑河下游,生态系统的生命体征也正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水量统一调度6年后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进入下游的水量年均增加1.03亿立方米,进入额济纳绿洲的水量年均增加0.86亿立方米.黑河下游狼心山断面河道断流天数比统一调度前年均减少了90多天,沿河两岸和东居延海湖滨地区地下水位升幅明显. 黑河下游绿洲植被退化趋势得到遏制,林草覆盖度提高.胡杨林得到抢救性保护,面积增加33.4平方公里.调水后5年与调水前5年相比,胡杨树生长显著加快,最大胸径生长量年增加2.72毫米,柽柳地径生长量年均增加3.98毫米.戈壁和沙地面积比调水前共减少了约36.4平方公里,而草地和灌木林面积共增加了40多平方公里.东居延海湖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野生动物种类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已经濒临绝迹的大头鱼也再次畅游湖区,罕见的白天鹅、野鸭子等动物也频繁现身东居延海.一个碧波荡漾、生灵欢聚的东居延海开始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