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观念在三代时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1:47:56
天命观念在三代时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天命观念在三代时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天命观念在三代时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天命观念在三代时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天命观在先秦时期特别盛行,人们对它非常迷信,帝王也多利用天命观来维护自己的王权.但是到了秦始皇时期,天命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帝王对它的迷信转化成一种纯粹的政治工具.秦始皇不再像先前帝王那样匍匐在上天的脚下,做任何事情都声称是奉天之命,而是把自己提高到与上天相并列的地位,把自己变为天神,真正成为天、地、人的主宰.秦始皇之所以敢于这样做,既有天命观自身发展的原因、中央集权统治力量加强的原因,又有他自身从政经历的原因.
“天命”这一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历代儒家经典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后起的各种学说,无不以此作为核心内容.从名称上看,天命这一概念归属儒家,但实际上所表达的内在含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儒家思想的范畴,而是属于哲学本体论方面的内容,是一切哲学思想都必然拥有的思想前提和观念基础.应当说,无论何种思想,也无论是否以“天命”为其命名,实质上都包含着天命这一概念所表达的实际内容.那么,天命究竟有怎样的含义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命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然而事实上它的含义却非常复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天命的内涵不断发生着演变和转义,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含义,因而对天命概念的界定,必须依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内容作出仔细的辨析.以往人们以为天命的起源与演变已成定论,而事实上其中尚有一些环节和内容长期被忽略.
天命,顾名思义,本义是指上天的命令,以及上天主宰之下人的命运.它原本是一个极具宗教色彩的概念.天命这一名称是由周人提出来的,但它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帝”这一神灵的信仰.周人以“天”来替代此前的“帝”或“上帝”,并从中引发出一些新的有别于“帝”的观念.孔子奠定的儒家思想是从周文化发展而来,因此,以“天命”命名的这一概念便延续到后来的儒家文化中,成为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建立之前,天命的概念就已经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天命观正是在这一演变基础上奠定并发展起来的.因此,上古时期天命观的起源和演变对孔子及其后儒哲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孔子之前的三代文化中,天命中“天”的内涵大致有三项内容:一是指独一的最高主宰上帝;二是指泛化的包括各种自然现象和祖先亡灵的鬼神;三是指人.表面上看,在三代文化中,这三种不同的对“天”的认识往往是盘根错节,难分彼此.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就是三代对“天”的认识,具有一种从一神(帝、天)到泛神(天地鬼神)再到无神(自然现象、人)的下移过程.孔子曾在《论语·为政》中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礼,起源于上古时期以祭祀为核心而产生的秩序、礼仪与规范.孔子通过礼而发现了三代的不同和变化,而这实际上是天命信仰的不同与变化.礼,只不过是一种外在的表现罢了.内在信仰的不同导致了外在礼仪的变化.《礼记·表记》以“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而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信仰发展线索:从敬上帝,到拜鬼神,再到尊人崇德.
综上所述,中国上古时期天命观的起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从神本到人本的发展过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思想正是在上古时期三代天命观发展与演变的基础上产生的,孔子以“吾从周”而表达了其天命观的选择方向,这一顺延的选择方向决定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思想的基本性质,此后的中国儒家文化都是在这一人本主义的方向上延伸与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