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宦官与六科给事中的关系?南京六科给事中王徽等因上疏言宦官干政专权、置立私宅等事,皆祖宗时所无,请一切禁革之.其言谠直,切中时弊.徽等各调任远州判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3 03:20:16
明代宦官与六科给事中的关系?南京六科给事中王徽等因上疏言宦官干政专权、置立私宅等事,皆祖宗时所无,请一切禁革之.其言谠直,切中时弊.徽等各调任远州判官.

明代宦官与六科给事中的关系?南京六科给事中王徽等因上疏言宦官干政专权、置立私宅等事,皆祖宗时所无,请一切禁革之.其言谠直,切中时弊.徽等各调任远州判官.
明代宦官与六科给事中的关系?
南京六科给事中王徽等因上疏言宦官干政专权、置立私宅等事,皆祖宗时所无,请一切禁革之.其言谠直,切中时弊.徽等各调任远州判官.

明代宦官与六科给事中的关系?南京六科给事中王徽等因上疏言宦官干政专权、置立私宅等事,皆祖宗时所无,请一切禁革之.其言谠直,切中时弊.徽等各调任远州判官.
这个问题很复杂,要联系明朝整个的权力系统来看.
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撤销了宰相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由数名殿阁大学士组成的内阁,并且构建了文官,武将和太监这个三足鼎立的权力系统,以最大限度保证皇权不会旁落,所谓文武相制,大小相制,内外相制.但是土木堡之变后,因为战争输的太惨,连皇帝都丢了,加上瓦剌大军入寇的时候是文官于谦督战九门保住了京师,武将们的话语权就没有了,文武相制没了,科道言官又都是文官,三个相制就只剩一个内外相制,三足鼎立变成了外廷文官与内廷太监的权利斗争,而背后的实质是文官们与皇帝的权力之争.
文官喜欢抱团,那时候官场四大铁:同乡,同年,同榜,同学,文官就是利用这四大铁编织起一张大网,搞攻守同盟,同进同退,借此与皇权做斗争,以免开国初期胡惟庸案等冤案的惨状.皇帝为了争夺权力,就只好倚重身边的宦官,因此明朝宦官气焰滔天的时候很多,实际上那是皇权占上风的表现.
六科给事中,这些是小官,很小很小,也就是六品七品这样.但是他们的权力又很大,因为他们可以弹劾一切可以弹劾的对象,上至皇帝,下至百姓,他们都能弹劾.位卑职小,所以不贪恋权位,因此他们可以全心全意的冲别人吐口水.他们可以风闻奏事不受处罚,就是说随便在哪听了一耳朵谁谁谁犯了什么错,立刻就能写奏折弹劾,对了自然高兴,错了他们也没事,就和现在的狗仔队似的.科道言官,这是洪武皇帝给后人留下的一个创举,利用小官来管大官,也就是所谓大小相制.但是文官们都抱团啊,科道言官也是科举上来的,照样有四大铁的关系在,所以他们轻易不会弹劾文官,那么当然就是要弹劾太监了.因此宦官和这些科道言官的关系非常不好,稍微哪个宦官牛一下,立马雪片似的奏折就飞向御书房,不管是对是错.王徽等人之前也写过不少奏折,主要就是骂太监.
明朝有两京,一个南京一个北京.北京是明朝的权力中枢,南京就只是养老的地方了.在南京的官都是闲官,根本没有实权的,哪怕是南京的六部尚书每天也就是喝茶遛鸟,何况是比六部尚书还不如的六科给事中?他们想要出名,想要升官,就得学狗仔队,写明星绯闻,编小道消息,当然,还有落井下石.太监牛玉失势,因为犯了错而被贬谪南京——也就是他犯的错太大了,不能留着,皇帝又念旧情不想杀,扔到南京养老去——王徽这几个就落井下石,写奏折说罚的太轻了,得重罚,得杀.他们不见得真和牛玉有那么大仇恨,也不是非要还一个朗朗乾坤,就是为了搏一个诤臣的名号.那个时候明朝人崇尚风骨,就喜欢海瑞那种敢抬着棺材和皇帝对着干的主,骂皇帝,骂权臣,都是搏出位的好办法.要是因为弹劾再挨几下板子,那就更好了,立刻就是名满天下的直臣,包拯重生,魏征再世了.所以他们几个写这个奏折,主要目的就是搏出位.皇帝一眼就看出来了,诏谓“妄言邀誉”,就是你胡说八道就为了出名,结果都贬谪到偏远地方去了.
有明一朝,宦官和文官的权力斗争贯穿始终,互相之间无所不用其极,作为文官的一份子,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御使这些科道言官们和宦官的关系自然也是极差.有事骂骂宦官,没事骂骂皇帝,这就是科道言官的日常了.大体上来说,是不共戴天之仇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