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孔子 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1:15:07
我眼中的孔子 作文

我眼中的孔子 作文
我眼中的孔子 作文

我眼中的孔子 作文
我眼中的孔子
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他愿意将一生都耗在宣扬一项没有一个君王认可的学说之上;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他的学问可以经受2500年的历史洗涤,非但没有消沉而日渐弥新,这个人就是我可亲可敬的孔圣人.
  人们都说时间会淡化一切,但孔子的学说却可以突破时间的捆锁而独立存在,我想其中必有其“永恒”的东西存在,这永恒归其原因有孔子的智慧,亦有孔子永不言弃的精神.
  说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学识上的渊博,面对他高深的学问,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试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学问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当然,孔子作为一位老师,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原来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不倦”却是建立在一个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观看《孔子》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都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孔子面见君上,他都要在殿外行一个大礼,这时一旁的太监就会告诉他那是周礼,现在不需要了,但孔子照做不误……就是这样一位极力推行周礼的“固执”的老师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礼知礼守礼的学生.
  转眼半个学期也就过去了,《论语》选读也就要学完了,但在我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别的,是孔子那一股“倔脾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有多难啊,人们常说“三人成虎”,三个人说街上有虎,就会有人相信真有老虎,这是多么荒谬的言论,但你试推想一下,当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极力推讲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无人认同,他难道不会怀疑自己的学说吗,他难道不会陷入到矛盾与挣扎之中吗,然而我们会敬佩他精神的顽强,却有否体会他在挣扎中的痛楚呢,也许在2500年前的无数夜晚中,孔子也在仰望星空,质问苍穹,也许是上天指引了他,让他不断的坚持了下来,纵然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多么美,多么惬意的画面,然而观其孔子一生,至死也未曾感受到过“三月之风”,就孔子自身而言,我想他应该是再悲哀不过了,在死前,孔子曾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就在生命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满脸纵横的眼泪到底是哭死去的儿子孔鲤还是哭心爱的弟子颜回和子路,是哭百姓水深火热还是哭自己壮志难酬,我想我们都很难解读清楚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陷入痛苦,不能自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已深深刺痛了孔子的心……
  其实恍惚间我觉得孔子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生活当中,但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些,我们可以让孔子的仁爱播洒人间,可以让三月的风在你我心中吹拂.
2.
我眼中的孔子
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人们提起孔子,还总是感到一种莫名的震撼.因为,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影响了世界,并且渗透到了每个人的心里.
  孔子是中国人不可能绕过的一个人.每个时代,几乎无可避免地要拿孔子来说事儿.从惶惶周游列国到确立一家之说,从儒术独尊,圣人师表,到打倒孔家店,大型祭孔活动,孔子就被装扮成各色人等登场,或神化或妖魔化.去后种种褒贬热闹,与孔子其人究竟何干且放置一边,单说我对孔子的态度,六个字便可概括:信其道,敬其人.这两句,为因果关系,顺序不可颠倒.
  孔子一生,办成了三件大事:教书育人、传播学说、修撰典籍.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方法是推己及人,曾子对此有所延伸,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梁漱溟先生则说:"孔门之学乃为己之学,而己又是仁以为己任的己,此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席不暇暖."孔子之所以将整整十四年时间都花费于周游列国,虽凄凄惶惶,席不暇暖,却执著一念,从未畏难停步,明知难为而为之,是想以此创立一个富足和谐、文明有序的理想社会."童年之苦寒、成长之艰辛、游说之落魄、晚年之孤寂"构成了孔子的生命色彩.
  孔子,无疑是一个失意的理想主义者.然而,落空的理想并未让孔子放弃宣扬自己的学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孔子的杰出正在身处困境仍能心怀天下.从政理想这扇门被关上了,十四年的努力打了水漂,不过,孔子却幸运地打开了教书育人这扇窗.
  孔子晚年致力于私人讲学,有教无类.他主张士人贤者干政,他的很多弟子因此都走上了从政的道路,开战国时期及秦以后的"布衣卿相"之局,这在中国的教育、政治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郭沫若曾言:孔子是由奴隶社会变成封建社会的那个上行阶级中的先驱者.孔子立场顺乎时代的潮流,同情人民解放.这样的见解,是中肯而客观的.

首先,我认为他是一个不耻下问、终身求索的人。我们知道孔子有很多的导师。大到道家创始人,小到故事中的两个六岁小孩。这样鲜活的例子自然说明了孔子的谦虚、和刻苦好学!但是这还不够深刻,因为孔子还是一个终身好学,终身求索的人。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岁到七十岁,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岁,让我们来算一算,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

全部展开

首先,我认为他是一个不耻下问、终身求索的人。我们知道孔子有很多的导师。大到道家创始人,小到故事中的两个六岁小孩。这样鲜活的例子自然说明了孔子的谦虚、和刻苦好学!但是这还不够深刻,因为孔子还是一个终身好学,终身求索的人。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岁到七十岁,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岁,让我们来算一算,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第二,我认为孔子是一个人、礼、国家,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从四十多岁开始讲学,一生弘扬仁义礼智信。以礼治国。为了国家、他可以“毁三都”、为了国家,他可以亲自领兵。但是鲁国的君上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孔子赶出鲁国,不过,孔子并未放弃,在和弟子漂泊的十九年中,他仍然没有放弃,走到哪讲到哪。有几次差点丢掉性命,但他已然宣扬仁、义、礼、智、信。也许真正的大无畏,不仅是在战斗中“不怕死”的烈士,教育不畏惧一切困难的老师们!
第三,我认为孔子还是一个很有战略思想的人。xxxxx年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很火,叫做《孔子》,其中有一个片段,是这样的:齐想借用会盟来刺杀鲁国君上,以为孔子早就料到这一招,出动了五百乘兵车,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兵车并未出动。不过,孔子早有准备,会盟开始,齐国动用五百乘战车,而鲁国竟然也有五百乘战车。齐国见此情形,只好收兵。讲到这,有朋友会问了,鲁国的战车是从哪来的呢?哈哈!五百乘战车子虚乌有因为他们站的高,下面的情景看不大清楚,所以孔子便集中了一百乘牛车,后面拉上扫把,一跑起来、烟雾弥漫。这样便形成了“五百乘战车”的壮观景象!孔子的战略就是这样:兵以正和,以奇胜!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子,这也就是孔子。爱人、爱己。正像它的先师子产大夫说的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不愧为真君子!他的弟子遍天下,也把仁、义、礼、智、信,传遍了天下!
我心中的孔子:东方圣贤!

收起

孔子以及他的学说是人类最伟大的遗产。他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为一身。几千年来,他对人性的理解、对教育的贡献、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等,始终处于人类领先地位。如果说自孔夫子那时算起,人类经历了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那么经过了几千年,我们起码是中年期甚至是老年期了吧,看当今社会,又有那个敢说自己的思想、学说比处于人类婴儿期的孔夫子更加得人心?更加有影响?更加能流传千古?可是,却有一...

全部展开

孔子以及他的学说是人类最伟大的遗产。他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为一身。几千年来,他对人性的理解、对教育的贡献、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等,始终处于人类领先地位。如果说自孔夫子那时算起,人类经历了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那么经过了几千年,我们起码是中年期甚至是老年期了吧,看当今社会,又有那个敢说自己的思想、学说比处于人类婴儿期的孔夫子更加得人心?更加有影响?更加能流传千古?可是,却有一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在哪里口口声声“要批判地继承孔夫子”,岂不是等于中年期的人类要去批判婴儿期的人类?那是多么的愚昧滑稽!多么的厚颜无耻!试想,在孔夫子年代,没有汽车、火车、轮船、高铁、飞机。。。。。。没有电话、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全靠个人的实践、感悟,为我们人类留下这么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崇敬还来不及,怎能以如此不恭的态度去对待他呢?一个长到七—八十岁的人居然对一个婴儿求全责备,难道不觉得羞耻吗? 只有当我们虚心地了解孔夫子的经历、虚心地学习孔夫子的学说以后,我们才能深深地为孔夫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所感动,才能深深感到他的伟大之所在,才能理解孔夫子为什么几千年来被人称为“万世师表”,才能生发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叹! ——圣洋 1957743561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