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究竟在哪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3:07:41
“桃花源”究竟在哪里?

“桃花源”究竟在哪里?
“桃花源”究竟在哪里?

“桃花源”究竟在哪里?
陶渊明,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早年曾几次出仕,历任州郡僚属、彭泽令等官职,后终因不肯与权势们同流合污,“不为五斗米折腰”于恶浊的官场,挂印而去,归隐庐山,盘桓陇亩,至死不再做官.一千多年来,很多人都认为这桃花源仅仅是作者理想中的“乌托邦”,是脱离现实的.但众所周知,即使是虚构的文学作品,在现实中也不乏创作的原型.那么,这个现实世界中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呢?千百年来,人们按照陶渊明的描述,或按图索骥,或实地考证.今江南各地,以“桃花源”命名的地方,不计其数,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以下三处:武陵“桃花源” 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素有对桃树的崇拜以及见客人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等风俗习惯.苗人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用铁犁牛耕的农业生产方式,出现了自耕农的私有制,创造了父系氏族初期的物质条件.但由于生产力还比较低下,所能提供的剩余生产品极少,因此,还产生不了突出的富户和显贵人物,呈现了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社会现象:“相命肆农耕,日人从所憩……”如此世外仙境一般的苗家社会,一面世即被人们作为“异闻”传播.除了陶渊明有所闻并见之于他的诗篇外,还有一个东晋文人刘敬叔也在他的《异苑》中记述道:“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这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内容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一位写渔家、一位说猎户罢了.历史学家刘自齐在《学术月刊》上所写的《与湘西苗族》的文章认为,《桃花源记》所描述的那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美好社会生活图景,并非作者的凭空虚构,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地对当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生活的写真.\x0d常德“桃花源” 今湖南常德桃园县西南的沅水河畔,有一处由桃花山、桃源山和桃花湖构成的风景胜地.这里有一条名叫桃花溪的小溪,潺潺溪水源于桃花山,汇于沅水.两岸桃花成林,花开时节,红霞如云,落英缤纷.据说,这就是武陵渔夫前往桃花源时所遇到的小溪和桃花林.沿着小溪溯流而行,穿过“琼林桥”,经过“桃花潭”,便来到一个称作“秦人洞”的古山洞口.进入山洞,“初极狭,才通人”,走出山洞,天地“豁然开朗”:一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古朴、纯真、自然、清新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这里就是令人向往不已的人间仙境“秦人村”.常德市,古称林沅县,隋代改名武陵县,直到1911年才改称常德.从东汉至唐代的数百年间,这里是武陵郡的郡治所在地.桃源,古称沅南,历来是武陵郡所辖的属县之一.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既已言明“武陵”,而沅水河畔又与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如此吻合,所以,许多人认为,“桃花源”的创作原型就在这里.歙县“桃花源” 近年来,根据古代史料和实地考证,今黄山市歙县,是古新安郡境内最西边的一个县,与陶渊明曾祖父陶侃的原籍鄱阳郡交界.据古方志记载,歙县南境有座武陵岭,岭下有个武陵村,村人以捕鱼为生.附近有条小溪,即陶渊明在《蜡日》诗中提到的“章水”.沿章水上行,一处处桃林夹岸而生.水源尽头的峭壁上有个山洞,称作“桃源洞”.此洞虽于几十年前修筑公路时被毁,但从前的石刻仍保留至今.穿过山洞,是一处豁然开朗的山间盆地.那里土地平旷,到处良田、美池、桑竹、小桥、流水、人家.虽然1500年过去了,景物依然与《桃花源记》相似.这块盆地,历来被人称作“旧秦村”、“桃花源”.传说唐代诗仙李白曾游历至此,赋诗“歙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以赞之.稿源:编辑:李秀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