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登飞来峰》两首诗在描写上有什么相同点?《题西林壁》“题”意思是?《登飞来峰》“登”含“登”含义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3:48:44
《题西林壁》《登飞来峰》两首诗在描写上有什么相同点?《题西林壁》“题”意思是?《登飞来峰》“登”含“登”含义是?

《题西林壁》《登飞来峰》两首诗在描写上有什么相同点?《题西林壁》“题”意思是?《登飞来峰》“登”含“登”含义是?
《题西林壁》《登飞来峰》两首诗在描写上有什么相同点?《题西林壁》“题”意思是?《登飞来峰》“登”含
“登”含义是?

《题西林壁》《登飞来峰》两首诗在描写上有什么相同点?《题西林壁》“题”意思是?《登飞来峰》“登”含“登”含义是?
两种都行.因为版本不同,古诗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不过以“自”为佳.理由如下: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此诗依中华书局《临川先生文集》1959版及《全宋诗》王安石卷4,另查天涯在线书库及多个版本,结句为“只缘身在最高层”.
其实只要看到这首诗,马上会联想到另一首苏东坡的名作《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诗在立意、谋篇、炼句上均极相似.从诗题看,王诗用动词“登”,苏诗用动词“题”,都用地名作宾语,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从体例看,两诗都是写景七绝.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王诗借写景抒发壮怀;苏诗借写景畅言事理,且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从章法看,都是前联写景,后联抒情.从表达的语势看,两诗的情语中几个用字几乎雷同.如王诗转句用“不畏”承上启下作过渡,苏诗转句用“不识”承上启下作过渡,各自的关照都极稳妥,两诗都用“缘”字导引结穴;王诗的“身在最高层”与苏诗的“身在此山中”也基本相同.
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学谁?借鉴网上资料,《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东坡志林》载:“仆庐山诗尽于此矣”,可见这首诗是苏轼的精心力构,也是他勘透世情的杰作,悟彻人生的妙谛,此诗一出立成典故,雅俗咸通,竞相援引.两诗写作,一先一后,时间相隔34年,一写登飞来峰,一写游庐山,地点相去一二千里.
由此可知,王诗先于苏诗.也就是说苏东坡学了王安石.到底王安石原诗是“只缘身在最高层”还是“自缘身在最高层”?通过背景的了解及对登飞来峰一诗的品味,我认为是“自缘身在最高层”.理由有三:
1、“自缘”比“只缘”更符合全诗韵味.《登飞来峰》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转句直入情语,着“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只缘”与“自缘”虽然很相似,但在语气和词义上还是略有差别的,“只缘”略显沉郁和无奈,与出句“不畏”二字味道明显不同,自缘显得自负和豪放,与出句连读,一气贯通.既然前句是“不畏浮云”,豪语在先,自然后句要“自缘身在”,壮语在后.王安石在炼字上一丝不苟,流传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炼字故事,与苦吟诗人贾岛的“推敲”故事交相成趣.必不会在字面上松懈的.
2、从两诗写作背景上看,王写此诗时只有30岁,初涉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显得自负;苏诗写于47岁,宦海沉浮多年,又是在调任途中写就,沉郁无奈之气难免.且苏诗写于王诗之后,以苏之才气,必不会照搬原词,自缘二字又不符心境,用只缘合理.
3、从写作特点上看,王早期作品多意气风发,充分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的不少咏物怀古的诗篇,也大都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晚年罢相隐居以后,生活和心情的变化,引起了诗风的变化,创作了较多的描写湖光山色的小诗.此诗写于三十岁,正是春风得意之时,不会含沉郁无奈之气.
“只缘身在最高层”句应是后人受苏诗影响误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