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散文来分析《论语》中的一句话 .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2:52:17
用散文来分析《论语》中的一句话 .

用散文来分析《论语》中的一句话 .
用散文来分析《论语》中的一句话 .

用散文来分析《论语》中的一句话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并经常温习,不断感觉到新的乐趣,朋友自远方来,心内非常欢喜,人不了解自己并不因此迁怒别人,这难道不是君子之道 ?
  任何经典著作,其开头和结尾往往都蕴藏着统帅全篇的深义.所以,对开篇文句的正确理解,至关重要.第一句话理解错了,后面的理解恐怕都会受影响.这正如写毛笔字,起笔没起好,整个字都会难看.所以,学习《论语》,应该从对开篇第一句的正确的理解开始.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在这里,人们通常容易犯一个错误,即把学习的对象“之”理解为知识,这就要了命.大家可以稍微想想,现在的中国也好,世界好,知识已极大丰富,有知识的人越来越多,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知识丰富和高学历的人,却走向了违法乱纪和犯罪的深渊呢?为什么许多拥有丰富知识和高学历的人,却没有真正找到人生幸福呢?由此可见,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是有局限性的.这就是说,有知识,还不能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人生的根本问题,不外乎是追求幸福嘛,而通往人生幸福的桥梁,大概只有一个,那就是智慧,而知识,充其量只是通往人生幸福的智慧之桥上的一个个铺路石而已.
  智慧在哪里?在“道”里.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在他看来,人生最重要的事是“闻道”.学习的根本任务就是“闻道”.所谓“闻道”,也就是认识宇宙、自然、天地、社会、世界、人生的本质和真义,也就是认识掌控宇宙、自然、天地、社会、世界、人生的根本力量和根本规律.怎么来认识这个根本力量和根本规律呢?那就是要靠我们每个人的智慧之门的打开.
  这就是说,学习的过程,就是闻“道”的过程,闻“道”的过程,就是开智慧的过程.孔子全部的教育,都是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根本方法、根本原则、根本智慧.实际上,不论孔子,还是老子或佛家,所求者一,惟“道”而已,都是在引导我们开启自身的心智,从而认知并顺应宇宙人生的大道.真正的闻“道”者,就会心明眼亮,就会一切了然于胸,就会不惑、知天命,就会无忧无惧、坦然自在,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距”.
  古人云,顺道者昌,逆道者亡.所谓“道”,通俗的说,可以理解为人们常说的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纵观古今中外,一切社会发展,无外乎要遵循三大规律: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律,人性的规律.而一切社会的或者个人的错误,无外乎是违背了这三大规律.
  话虽如此,可是,到底如何来认识和把握宇宙人生的规律呢?在由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曾子所著的、北宋后被列为四书五经之首的《大学》的开篇,有这样一句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给我们讲清楚了“道”的运作规则.
  世间一切事物,有本才有末,有终必有始,有先则有后.而本末、始终、先后,所说的就是因果规律.可以说,世间万法皆空,但因果律绝不走空,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律就是“道”,或者说,“道”就是按照因果运行的规律来“生万物”的.作为人来说,如果懂得顺因求果,凡事懂得本末、始终、先后,那么,我们做人做事就会如鱼得水,自在从容.
  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我们要想得正果、善果,就得种正因、善因.反过来,只要我们真正懂得种正因、善因,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得正果、善果.这就是顺道而生.
  举例来说,你要想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就应该认真负责,这样就容易出成果、受表彰,这就是顺道;反过来,工作不认真不负责,就是逆道,就难以出成果,就会差错不断,受到处罚.再比如,如果你想有良好的健康,就得遵守作息规律.晚上十一点到零晨三点是睡眠的最佳时间,你若没有按时睡觉,错过这个最佳时间,哪怕早上起来很迟,起床后也难有精神,长期如此,你的身体可能就会出状态.又如,人的身体正常情况下一日三餐,到时候就饿,你若老是因为忙于工作,而不按时吃饭,你的肠胃就会有问题.如此等等.小事见大,大事见小,基本道理是一样的,其道一也.
  所以,“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中庸》).所谓“居易”,就是指顺道,顺道则易.所谓“俟命”,决不是说要被动地等候和听从命运的安排,而是说,要顺道而生,乐天知命.真正的圣贤之士,都懂得顺应此三大规律,而他们之所以懂得顺应此三大规律,是因为他们修炼出足够高的智慧,能够认清此三大规律.所以,他们的人生,总是处在明道、顺道、向道而生的状态,也就是自觉地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规律.这样的话,人生就会变得很容易,变得自自然然,简简单单,一切都会显得从容不迫,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过程.所谓顺其自然,就是顺应因果律的自然.该起床的时候要起床,该吃饭的时候要吃饭,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工作的时候要工作,该休闲的时候要休闲,该睡觉的时候要睡觉,如此而已.这就是所谓“居易以俟命”.一切天命都藏在我们对于自然、社会、人生之规律的顺应当中.这就是君子所为.在这里,君子就是指有智慧的人.
  小人则不然.小人总是存着侥幸的心理去“行险”.所谓“行险”,就是干违道的事,做违背自然、社会、人生之规律的事.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真正的勇敢,是勇于求道、顺道、卫道,这样的人,就能够向道而生,他的生命就能够博大圆融,生生不息.而有些小人的勇敢,是勇于做逆道、背道、违道的事,这样的人,实际上是一次次一天天给自己种下祸根,迟早会大祸临头.
  所以,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就是说,社会人生的康庄大道本来是平平坦坦的,很好走,只要顺着走就行了,但人们由于教育不足和智慧未开,总是喜欢玩弄小聪明,总是习惯于走小路,走捷径,贪小便宜,从贪小便宜渐渐演变成贪大便宜,一切贪污违法犯罪现象都是这样沿伸出来的.
  因此,我们读《论语》,学孔子,根本的任务是学道,是为了求道、闻道.这正是我们每个人再熟悉不过的口头号禅“知道”一词的真义.我们许多人皓然穷经,历尽千辛万苦,知道了许多知识,但却始终不知“道”,不能不说是件极遗憾的事情.
  这也是一些所谓的国学教授最大的失误所在.他们穷尽考据之功,试图对《论语》和孔子的思想进行批判式的解析,写出了不少长篇大论,自以为得圣人之意,甚至以已为尊,根本不拿圣人当回事,殊不知他们从一开始就钻进了知识表象的壳子里,再也没出来.
  《论语》不是知识,区区两万字,能涵括多少知识呢?一切知识都需要智慧的指引和统帅.离开智慧的指引和统帅,知识不仅没用,而且可能起坏作用,它会成为我们干坏事、伤天害理的工具.人生可以少一些知识,但绝不可少了智慧,我们许多人的家庭、企业之所以不和谐,本质不是因为我们缺少知识,而是缺乏做人做事的智慧,而智慧是我们理解、追求和把握人生幸福的惟一途径.
  那么,如何才能增长智慧呢?在“学”、“习”二字.在这里,“学”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学习”的意思,“习”则是指复习,练习,也就是反复不断的实践、应用.
  但需要深思的是,人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才会去学呢?只能是知道自己智慧不足、能力不够的时候.“学”,本质上是一种谦虚心态的自觉流露,或者说,是谦虚心态的一种自觉表现,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有谦虚的心态,只有具备谦虑的心态,才会去学,也才能学到真东西.所以“学”首重的是心态.那些带着傲慢自大心态的人来读《论语》的人,无论有多么聪明,又怎能真正领会圣人思想的精髓呢?
  而“习”,则强调的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功夫.举例而言,人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为何许多人总是戒不掉烟呢?因为他的功夫不够.再比如,每个人写自己的名字都会写得很自在流畅,但若是让你突然换左手而不是惯用的右手来写同样的几个字,你却发现很难受,写得很难看,因为左手的功夫不够.所以,学习,重在修身功夫的修炼.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孔子在《论语》里说,方圆十里的地方,一定有象他一样聪明的人,但之所以不如他,是因为不象他那样好学.孔子的好学,一是他时时保有谦虚的心态,二是他注重修身功夫的修炼.实际上,通篇《论语》,讲的不过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许多道理很简单,别人也懂,但真正做到、做好的,却少之又少.所以,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全在于“学而时习之”的功夫,他的一生都在努力追求达到道德品行“止于至善”的祟高境界.
  当我们真正懂得并做到“学而时习之”,我们就会知则能行,错则能改,这样的人,怎么能不成功呢?这样的人生,怎么会不幸福呢?
  《论语》教给我们的,是理解、追求和把握人生幸福的大道,是认识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道理、根本规律和根本力量的智慧,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智慧,是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基本功夫,是如何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真君子,是如何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也就是做一个真正能够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人,是谓“儒”.“儒”者,在我看来,就是现代社会的觉悟的公民.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
  有几重意思
  1)孔子没有明确约束学与习的内容,
  我认为是:面向一切,学与习一切.----古人云:天地人.
  因为孔子自己就是面向他所能面向的一切,学与习一切,才有了论语的觉悟与境地.
  因为有天地人,所以可以去学.
  又因为有天地人,所以可以去习.去实践考察检验先人的见地或者自己对天地人所学的内容.
  而天地人是打开了大门,给所有人去学与习的.人所不能,是因为被世界与人所困所惑.
  2)人人皆能学而时习之.所以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活而尊严,必然生长出自己的能力.-----哪怕是白痴
  所以孔子说:人能弘道.这人是所有人.而不是所谓的某些精英.
  3)对教育的见解,孔子开篇就言:学而时习之.说明了教育并不是填鸭.如果人不学而时习之,那么教育就是在填鸭,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而用千篇一律的高压来填鸭,也无法使填出天下群鸭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会自觉的去学而时习之,由于实践的感悟而不同,判断不同,而产生分歧意见和自己的智慧.
  所以孔子说:非道弘人. 千篇一律的高压来填鸭---就是在以道弘人.
  4)时:指当下,天与其时,与天其时.就是要积极主动的应时而作,随时而舞.因为世界与人,是随时间而变化的.不能应时而作,随时而动静,是无法习到真实的.
  5)所以人面对一切,放开心胸,去学去观,应时而做,随时而舞,与世界和人的变化,同呼吸,共命运,每有所得,必欣然而悦.当人可以面对一切而学而习,有所得有是必然的,所以悦亦必然.
  6)如此,论语后面的部分,还要在当下之时,学与习嘛?当然,后面还有更多的精彩在等待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