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选自曹丕〈典论 论文〉 文以气节为主,气之清浊有体,…………要翻译,不要评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9:29:35
英语翻译选自曹丕〈典论 论文〉 文以气节为主,气之清浊有体,…………要翻译,不要评点

英语翻译选自曹丕〈典论 论文〉 文以气节为主,气之清浊有体,…………要翻译,不要评点
英语翻译
选自曹丕〈典论 论文〉 文以气节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要翻译,不要评点

英语翻译选自曹丕〈典论 论文〉 文以气节为主,气之清浊有体,…………要翻译,不要评点
原文:
《典论·论文》---曹丕
…… ……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译文:
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用音乐来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所以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文王)不因困厄而不做事业,(周公)不因显达而更改志向.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已经流逝过去罢了.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孔融等人已经去世了,只有徐干著有《中论》,成为一家之言.

其实百度知道里有回答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7114429.html
我再帮你贴一下
古代文论中,最早提到气韵是魏的曹丕.他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里的气指的是文章中呈现出的属于作者的一种独特的面貌,相当于常说的...

全部展开

其实百度知道里有回答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7114429.html
我再帮你贴一下
古代文论中,最早提到气韵是魏的曹丕.他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里的气指的是文章中呈现出的属于作者的一种独特的面貌,相当于常说的人的"气质".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气质的存在,但气质又是虚渺的,它像山中的云一样缭绕在文字间.
一个人的气质形成后,就相对的固定下来.但文中的气却是变化起伏的,所以称之为"气韵"更为合适.在这点上唐代的韩愈强调的最清楚.他在《答李翊书》中谈到这点"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一些书中常把"气"解释为作者的思想修养,是不对的.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也有属于自己的气.如果在某中作品中表现出来,那么该作品也就拥有了单属于他的气.比如一篇书法,每一笔的起落转接,并不可能透出作者的思想修养,它鲜明呈现的是作者心中之气,独特的韵律.韩愈一生中写就的文章无数,内容随各不同,但其中起伏的气韵却是相通的,人们把它比喻成"潮".读韩愈的文章可以感受到潮水般的汹涌澎湃,一浪为去又近一浪.所谓"韩潮苏海"简洁的概括了唐代两大散文家韩愈和苏轼文章中的气韵风格.
文章中的气是可以切实感受到,但它又是虚的,要通过一定的因素呈现出来.这些因素包括句子中的音节,长短句,以及词汇带来的感受.其中词汇感受呈出的气韵变化常被忽略.其实这正是文学作品中运用最为普遍的.
文中的气韵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就是全篇气韵的统一.好的作品从头到尾呈现的气韵风貌都是一个.比如我们常说读杜甫的诗是怎么样的感受,读李白的诗又是怎么样的,就是说的这点.一个作者当然可以写出不同气韵风貌的作品,杜甫也不光是 沉郁顿挫 ,他也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类的文字.但不同的气韵不可以在同一篇作品中共存,否则就乱了.据说曾有人把从古至今最美的音乐中最美的旋律摘出来,合成一首新的歌曲,以期创造出美上之美的乐曲.可他听到的只是一串杂乱的乐章.文章中这统一的气韵在开头就应该读出来,如果读不出来,那么该文就不是一篇好的文章."胸有成竹"并不是说在动笔前,已经构划好了图画的每个线条和色阶.这不可能.动笔之前胸中有的只能是一个全篇的气韵风貌.
气韵的第二个特征是它在文中的起伏."文似看山不喜直"这话讲的就是气韵要有变化.气韵的变化一定符合人内心的审美需要,直直的气从一而终谁也受不了.建高速公路时,为了避免司机在行驶中身心疲惫,要在公路上有节奏的画出各种标志.到了一定的路程还要设计一个转弯.读文章也一样.有的文章写的特别顺畅,可就是读着不舒服,就是因为忽略了气韵的起伏变化.气韵的起伏变化有很多种.最简单的当然就是重复,一二一,一二一,舞曲中三步四步鼓点的节奏都可以避免人在感受它们时的枯燥.再有就是放射性的,可以用一二三来表示,美国大片中常见这样的镜头,一个人做事成功后,先是一个人鼓掌,然后是几个,最后全体都为他鼓掌.或者一个人在肆诞的跳舞,人们先是诧异,然后一个人加入进来,然后是两个,直到所有人都随着节奏狂舞.当然一部文艺作品中的气韵变化是复杂的,更多的是众多的形式综合运用.而那个自始至都为观者感受到的,就是属于作者自己独特的气韵风貌了.
人们在读小说时被故事打动,以为真的是故事感人,很少想到其中气韵起的关键作用.其实哪一个动人的故事不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是这样,文章中的句子段落也是这样.好的句子一定是有气韵变化的,单是为了写一件事实,并不会带来耐读感和美感."从那时起,我就在这个城市里等他.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十年."这样的句子之所以动人,气韵的变化在里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代的著名作家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的气韵风貌,最可直接感受的我想是莫言.莫言在行文时已经达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读他的文章,觉得他似乎就是在为了宣泄在写.当然,气韵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说有了气韵就可以成为一篇好文章.好文章的因素还很多.可有了气韵的文章,首先可以不让人厌烦,可以读下去.这已经很重要了,想想看,有多少文章看着似乎很好,用词讲究,文笔纯熟,可我们就是读不下去?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