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某启.为亲老久疾,乍进乍退,医工不可用,日夕忧迫不知所为.……圣俞闻此,必挂意,更不奉祷也.如有所得,速遣此人回.其他不暇忉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13:14:49
英语翻译某启.为亲老久疾,乍进乍退,医工不可用,日夕忧迫不知所为.……圣俞闻此,必挂意,更不奉祷也.如有所得,速遣此人回.其他不暇忉忉.

英语翻译某启.为亲老久疾,乍进乍退,医工不可用,日夕忧迫不知所为.……圣俞闻此,必挂意,更不奉祷也.如有所得,速遣此人回.其他不暇忉忉.
英语翻译
某启.为亲老久疾,乍进乍退,医工不可用,日夕忧迫不知所为.……圣俞闻此,必挂意,更不奉祷也.如有所得,速遣此人回.其他不暇忉忉.

英语翻译某启.为亲老久疾,乍进乍退,医工不可用,日夕忧迫不知所为.……圣俞闻此,必挂意,更不奉祷也.如有所得,速遣此人回.其他不暇忉忉.
原文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译文: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