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9:18:54
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1 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由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作为“灵魂”贯穿于该体系的每个领域和层面,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完整严密的价值观念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阐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本质特征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一,历史地看待实践是马克思创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前提.以往的哲学家的最大缺点是不懂得哲学和认识对人类实践的依赖关系,企图寻找所谓的最终实体和永恒真理.马克思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历史地看待人类的认识和实践,认为任何时代的认识和实践都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就为建立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了逻辑前提. 第二,以实践为检验一切理论的唯一标准为创立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马克思十分关注当代人类实践和科学发展中提出来的问题,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要求和需要,实事求是地研究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并自觉地接受实践的检验,由此才创立了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实践的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本质和功能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第三,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提供了保障.马克思强调理论只有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不断修正、不断丰富,才能具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体系,这是它的实践性所规定的,也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内在源泉.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包括“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重要原理. “两个必然”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经过严密的论证而得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在阐述“两个必然”的同时,1859 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还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原理:“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 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这是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作的又一个全局性的论述. “两个必然”揭示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两个决不会”揭示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共同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共同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 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无产阶级要实现历史赋予它们的伟大使命,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无产阶级革命是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决定性手段,是推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强大动力和杠杆.无产阶级专政是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巩固无产阶级统治,最终消灭一切阶级的重要条件.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四、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人类社会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从片面甚至畸形的社会形态向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不断发展和推进的漫长过程.他们认为,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共产主义社会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概括起来有以下七个方面内容: (l)未来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2)未来社会最基本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占有. (3)未来社会是人们结成平等合作的关系有计划地为全社会进行联合劳动的社会. (4)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即在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 (5)未来社会是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的社会. (6)未来社会将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同时,国家的政治职能也将逐步消失. (7)未来社会由于物质关系和物质生产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社会生活也必然出现新的特点.人的思想境界极人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体力和智力都将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科学思想.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和社会主义的新实践,站在时代的新高度、用与时俱进的精神重新审视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有必要将马恩晚年提出的可能在“落后国家先革命成功再建设社会主义”以及“以和平方式进入社会主义”的思想概括为“两个可能”,深化认识,并将其作为“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必要补充,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而构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完整思想体系.(一)第一个“可能”——落后国家先革命成功再建设社会主义(二)第二个“可能”——以和平方式进入社会主义 2 结合实际论述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又一场伟大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世界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 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状况的标志.自从人类走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而进入文明这种开化状态以后,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的文明、封建社会的文明、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等文明形态.这三种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文明形态的演进,一方面标志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进步,另一方面,由于它们都是建立在对抗的基础上的,因而事情就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第104 页,人民出版社1958 年版)从15 世纪到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都是建立在剥削和掠夺上面的,它们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都是对内靠剥夺农民、剥削工人,对外通过掠夺、扩张、海外殖民乃至发动侵略战争的道路来实现的.与此相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是一条新路,是因为它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发展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志性特征和国家战略.在国际上它表现为中国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严格约束自己即使在发展起来以后也永不称霸;表现为坚持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事务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倡导国与国之间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帮助,协力推进. 这种和平发展战略,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把中国传统上倡导的“和而不同”,即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视为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主张世界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因此,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就使中国在与经济全球化接轨、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实现自身发展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这种和平发展战略,在国内则表现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把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作为追求目标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文明时代,终将被共产主义文明时代所代替,在这种共产主义文明时代,取代那作为阶级社会基础的剥削和压迫的,将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战略所践行的追求文明进步的新路,正是一条以此为最终目标的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经济、摆脱贫困上,给第三世界指出了奋斗方向 20 世纪中叶,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的建立,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力地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20 世纪60-70 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掀起了武装斗争的高潮,有的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根据地;西亚、北非和拉美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也曾进行过武装斗争,但除极少数如尼泊尔共产党(毛派)之外,大都以失败告终.邓小平在1988 年10 月一次会见外宾的谈话中指出:“现在的情况和过去大不一样.我们走的是十月革命的道路,其它国家再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就难了,因为条件不一样”.(《邓小平年谱(1975-1997)》什么条件不一样?最大的不一样在于,时代主题已经由战争和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转换,一方面使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难以再走十月革命的道路,需要寻找其他的、新的途径;另一方面,又使这些国家在取得民族独立以后,面临着发展本国经济,争取经济独立,以进一步巩固政治独立,早日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历史任务.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则在这个方面为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指出了奋斗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消除贫困方面的成就,特别受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推崇.尼日利亚著名学者费米·阿科莫莱夫在《没有人再嘲笑亚洲人》一文中说:“上世纪70-80 年代,中国和大部分非洲地区处于同样的经济落后局面,正因为如此,中国今天的经济腾飞为非洲人提供了特殊的经验”,“非洲可以从中国这个经济巨头身上学到很多经验,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相信万事皆有可能,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中国的经济表现都是一个奇迹.它展示出一个拥有自信、决心和远见的民族可以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我们可以借鉴的另一个经验是,要想发展本国经济,只能靠自己民族的努力和决心,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是靠外国人发展起来的”.(2006 年6 月号英国《新非洲人》月刊)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1987 年4 月,邓小平展望到21 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年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给第三世界走出一条路时,曾经强调说:“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225 页)在1988 年10 月,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又进一步阐述说:“我们中国要用本世纪末期的二十年,再加上下个世纪的五十年,共七十年的时间,努力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我们要用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实践,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确实比资本主义好”.(《邓小平年谱(1975 -1997)》〈下〉第1255 页) 中国现在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列世界第100 多位,离邓小平所说的那种水平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但改革开放30 年来取得的成就,已从发展的趋势和速度上为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就经济规模来说,在1999 年,中国还位于美、日、德、英、法、意六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后位居第七,但在 2002 年超越意大利而位居第六,2004 年超越法国而位居第五,2005 年超越英国而位居第四,2007 年超越德国而位居第三.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2008 年爆发以后,由于经济衰退正在加速经济力量向新兴经济体的转移,有些人估计,中国将在2009-2010 年间超越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与美国在经济规模和所占全球比重上还有较大差距,但中美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例如,在知识经济的规模方面,“在2000 年,美国的计算机销量相当于中国的3 倍,网民数量相当于中国的5 倍,宽带接入量相当于中国的40 倍.但是,到了2008 年,从整体看来,中国在以上每个方面都赶上或几乎赶上了美国人”.(罗伯特·佩普:《帝国的衰落》,载2009 年1-2 月号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美国总统奥巴马说过:“在开发新能源方面处于世界领先的国家,将领导21 世纪的全球经济”.而在这个方面,中国也走在美国前面:由于经济疲软导致了美国倒退,“中国已经成为太阳能和风能设备制造中心”,“中国现在的汽车销量位居全球之首,而且已经涉足电动汽车发动机领域”,“今年第一季度,与清洁能源技术相关的风险投资在美国骤减了84%,而在中国却继续增加”,虽然“要成为真正的胜利者之前,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爱德华·西尔弗:《中国挤进高效能源产业》,载2009 年5 月19 日美国《洛杉矶时报》) 3 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价值 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所谓科学性,是指人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具体到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就是指它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所谓价值性,是指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以及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也即指客体对主体的功用性和意义性.具体到社会主义的价值性,即指它不仅是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亦是人类对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科学性与价值性本来是内蕴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之中的.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由于长期漠视人的需要和利益原则,也由于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划界,因此忽视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性的一面.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基于对劳动人民同情、对剥削压迫愤恨的感情基础上的价值理想,而科学社会主义则完全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铁律认识基础上的科学理论——这种剥离了价值性的科学性,是我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出现失误的原因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完整的阐释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原则,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新的高度.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开山之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奠基.从在邓小平理论中的地位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形成的标志,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最高结晶,是邓小平全部理论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开拓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有重大贡献;对20 世纪末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具有重大推动;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有重大发展.在当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基本内核仍然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与指导意义:其贯穿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方法,对不断解决和深化"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仍具有根本的方法论意义;其所体现的基本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认识时代的要求与把握现实国情,继续解决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以此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其体现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对当前以至未来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仍具有极其珍贵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种理论的价值,最重要的体现,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在解决重大的自然或社会现实问题上提供新的方法,为社会和科学的变革提供新的理论推力,为现实社会的进步开辟道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开山之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奠基.今天,在邓小平诞辰百周年之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入21 世纪新的发展和实践期的重要历史时刻,站在新世纪人类历史发展的制高点,历史地、客观地审视这一理论的历史意义、时代价值及其实践发展的空间,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特殊历史价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开拓上,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它突出表现在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社会主义价值观创新方面的极具革命性的作用上.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创新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20 世纪末,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和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曾取得过重大的成就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奇迹之后,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面对着关乎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创新社会主义理论的任务.应当说,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都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过度评价,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却一度忽视了其现实基础的特殊性,即它是在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带有浓厚封建残余的社会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忽视,发展到20 世纪后半期,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主义、不切实际的超越阶段的空想以及僵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把社会主义看成是可以不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程度制约的抽象的理念和制度,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偏离现实的基础,忽视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长时期内对在经济文化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认识不很清楚,过高地估计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成熟和发展的程度,超越阶段地把未来社会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特别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后才能做到的事情拿到现在来做;将社会主义最初在特殊的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俄国所形成的体制模式固定化,形成僵化模式,在很长时间内没有把社会主义当作是一个不断改革的社会.20 世纪末现实社会主义实践运动的困难、挫折和低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50 年代中后期到70 年代中期近20 年的曲折和教训,从根本上说都源出于此.20 世纪后半期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任务,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在很长时期内没有解决好的在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如何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继续解决好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和将社会主义放在现实的基础而不是理性的基础之上的问题.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首先恢复了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角度看待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存在的依据.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必经的历史发展阶段,它和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一样,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都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如果哪种社会形态不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哪种社会形态将成为历史的过去;如果哪种社会形态的产生和存在不是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条件和基础的,历史发展将纠正其航向.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针对现实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状态,明确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根本的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舍此,社会主义就无从谈起;针对离开生产力发展的基础、硬要把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后才能做到的事情拿到现在来做的倾向,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长期性和阶段性,实际指出了,由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条件和客观要求不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必然是有联系但更有质的区别,社会主义根本 制度与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制度体制也必然是有联系但更必须是相区别的,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正是以对经济文化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这些重大发现为基础,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系列理论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可以结合的创新认识.邓小平在20 世纪最后十年实现了现实社会主义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的重大创新,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做了全新的揭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把社会主义从空想重新拉回到现实中来,从而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误区和局限,为不发达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20 世纪末创新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推动 20 世纪后半期,在现实社会主义中普遍实行的苏联模式,即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苏联一国建设社会主义条件下创立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已陷入深刻的危机,而从50 年代潮起潮落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都试图突出重围,但除中国外并无成功.其根子在于所有这些改革,基本上没有突破既有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观念,几乎都是在原有体制框架内进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经济制度,虽然在一定时期适应了早期社会主义发展内外环境和准战时体制的要求,但在社会主义转入正常发展期和世界发生重大变化后,其严重脱离现实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同世界经济及文明发展的相互隔离的特性,就面临着根本变革的要求,社会主义体制的根本转换已成为历史的呼唤.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出发,重新认识了以往关于社会主义诸特征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真正为社会主义体制根本变革提供了根据.社会主义本质论从价值与手段结合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由此指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也指出了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追求一大二公、单纯的公有制经济和平均主义分配也包括追求纯粹的按劳分配,仅是一种"贫穷的社会主义",它同科学社会主义相距甚远.按照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 如何达到够格,最根本之点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此必须突破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对立的传统观点,突破单一所有制的传统观点,由此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真正超越.邓小平从中国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视角,阐发社会主义本质,从而得出现阶段商品、货币、竞争、多种所有制形式乃至一定范围剥削的存在,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所容许的.这就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包容性.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为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从中国改革的实践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正式提出,为全党在计划与市场、公有与多种经济的关系等方面认识突破传统体制和观念的束缚,统一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也为以江泽民为 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最终确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铺平了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的理论,是推进社会主义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的理论.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体制的催生婆.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大发展 人类的一切现实的活动都是以某种特定的价值为取向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特有的历史观与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是以生产力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因为出发点,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这一代替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同时也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不但是社会生产力的客观发展必然,也是生产力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之必然.这是人类历史价值和历史规律的统一,这也是社会主义具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在20 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同苏联模式相联系的传统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上,虽然在总体上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人类历史价值与历史规律统一的基本精神,但也出现了某些重要偏离,特别在把苏联模式僵化凝固化的20 世纪后半期,满足人民群众利益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消灭剥削实现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追求被割裂开来,实现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的目标与遵循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进程也被割裂开来,脱离生产力发展现实基础,把社会主义变成了超越时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