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从哪提炼出了水银?又是如何提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4:02:42
古代人是从哪提炼出了水银?又是如何提炼?

古代人是从哪提炼出了水银?又是如何提炼?
古代人是从哪提炼出了水银?
又是如何提炼?

古代人是从哪提炼出了水银?又是如何提炼?
汞的俗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液银”《史记》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丹穴”即汞矿,可知战国时已有采汞的矿业.又记载秦始皇陵墓中有大量水银.出土文物的检测表明,春秋末战国初期已有用汞齐鎏金的技术.炼汞的原料是硫化汞(HgS),古称丹砂、砂或辰砂.硫化汞在空气中加热即能分解成汞,其关键在于如何使生成的汞蒸气不被氧化并有效地冷凝收集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邕人炼丹砂为水银,以铁为上下釜.上釜盛砂,隔以细眼铁板;下釜盛水,埋诸地.合二釜之口于地面,而封固之.灼以炽火.丹砂得火,化为霏雾,得水配合,转而下坠,遂成水银.”清康熙年间田雯所撰《黔书》记贵州提炼水银的方法:“灶有大小,釜亦如之.大者容砂二十升,离而为十层,次八之间,以稃布陈汞灰于其上.治以杓,中凹而围凸.覆以釜,差杀之,揉盐泥而涂其唇筑之.乃煅之.凡一昼夜而汞成;滴滴悬珠,漾灿,皆升于覆釜之腹.”这种炼汞设备很多地区一直采用.操作过程为:先将矿石敲碎,经过手选以提高品位,然后放入下面生铁锅中(俗称“地锅”),下面烧火,上面覆以另一锅(俗称“天锅”),两锅之间须密封,以防止汞蒸气逸出.天锅顶上筑一泥胆,向上通至“银钵”(即冷凝器).银钵系陶质小缸,为提高冷凝效率,可在其上淋洒冷水.汞蒸气在钵内冷凝成小珠,附着于内壁.为防止汞珠坠落,可先在钵内用水和桐油的混合物涂抹,以增加吸附能力.“银钵”须不断更换,否则小汞珠将逐渐汇集成大珠,重新落入地锅取下的“银钵”待冷却后,用毛帚仔细刷下汞珠. 中国汞矿主要分布于贵州东部、湖南西部.已探明的汞矿资源仅次于西班牙,居世界第二位.《明史?食货志》记载,贵州大万山长官司有水银朱砂场局,据此可以推知该地采汞至少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近代采汞始于19世纪末,1899年英法商人以借款办矿为名,建立了“英法水银公司”,建竖炉炼汞.1908年清政府收回了矿权,转为民营开采.1941年国民党政府成立了资源委员会汞业管理处(后改名西南汞矿局)经营汞业,1946年改组为益民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湖南贵州一带汞矿进行了全面勘探和规划;改进采矿方法;建立机械化选矿设施;采用新型冶炼设备,其中蒸馏法和回转窑处理汞矿的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使汞工业有了新的发展.80年代初有汞企业13个,其中贵州汞矿历史悠久,规模较大.1982年汞产量是1952年的 9.1倍,朱砂 (HgS)产量是1952年的33倍.汞仍是中国重要出口品之一,1950~1980年累计出口汞约 1.8万吨.在防护汞中毒方面,从70年代开始做了大量的工作,使矿区环境保护和安全防护状况有了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