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唯物主义认识思想的有哪些观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07:42:11
包含唯物主义认识思想的有哪些观点?

包含唯物主义认识思想的有哪些观点?
包含唯物主义认识思想的有哪些观点?

包含唯物主义认识思想的有哪些观点?
对立统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部分组合而成的.例如唯物主义,电现象中包含有正电荷和负电荷;原子是一个整体但也是由相反电荷的氢核和电子所组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统一思想来自黑格尔.
  毛泽东所著《矛盾论》对对立统一有详细论述.
  质量互变
  物质的属性具有质和量两个属性.质是指物质的性质,而不是质量;量是指衡量物质处在的某种状态的数量.从量变到质变,就是说物质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在每次由一种性质变化到另一种性质的过程中,总是由微小的变化(称作量变)慢慢积累,微小的变化的积累最终导致物质由一个性质变化到另一个性质.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原理来自黑格尔的正-反-合三阶段论:“正”态事物由于内部矛盾的发展,会过渡到反面,成为“反”阶段,这是第一个否定;由反阶段再过渡到它的反面,是为否定之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后,事物虽然回到“正”态,但已不是原来的状态,而是更上一层楼.
  中国民间谚语“物极必反”就是第一否定;“否极泰来”则是否定之否定.
  物质与意识
  ①思维和存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派别
  ③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知识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通常说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它是指,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这是对实际存在的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正确揭示.哲学基本问题所说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决定哪个;二是,意识能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客观存在.对这两方面的正确回答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可见,这里所回答的第二个内容,与前面说的第二个内容不是一回事,两处说的“关系”是有不同之处的.
  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史的总结,历史上的哲学,都以不同形式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新的高度上正确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且进一步科学地指明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第一,主观能动性的第一个表现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这首先表现在,人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了解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表现在,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因而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第二,主观能动性的第二个表现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根本点是它的创造性。人们改造世界活动的...

全部展开

1.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第一,主观能动性的第一个表现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这首先表现在,人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了解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表现在,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因而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第二,主观能动性的第二个表现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根本点是它的创造性。人们改造世界活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有害为有利。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第三个表现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2.主观能动性的实现条件
  (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因此,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客观条件同样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与一事物相联系的周围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要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就必须用一定的条件作用于该事物。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是以规律为指导,以条件为基础,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因而,一定的客观条件也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这些主观因素包括许多方面,如业已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的程度等。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利益出发点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现象和本质
  (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
  (2)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一般的;现象是易逝的,本质是稳定的;现象是表面的,本质是内在的。现象和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3)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一,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第二,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三,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区别: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间接反映事物。
  (2)联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3)现象、本质和规律都是客观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作为认识,属于主观范畴。
  5.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按其内在逻辑组成一定体系的真理性认识。科学理论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帮助人们把握事物发展的历史进程;能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和有效行动的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指导作用。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1)创新的哲学依据:
  ①从唯物论的角度,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②从辩证法的角度,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要坚持创新,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③从认识论角度,整个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2)创新的意义: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创造性思维的要求: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7.认识总是要发展的
  无论是认识的深化,认识的扩展,认识的推移,都是认识的发展。
  8.实践的特征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③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实践的第二个特征最能表现实践本质。因为实践的第一、三两个特征都不是实践单独具有的,都不能充分体现实践的根本特征。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受意识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终要引起客观世界的改变,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物质关系。有目的的创造是实践能动性的充分体现,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
  9.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又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