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整理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目的、政策、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17:41:12
归纳整理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目的、政策、特点】

归纳整理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目的、政策、特点】
归纳整理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目的、政策、特点】

归纳整理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目的、政策、特点】
第一个时期:1949年——1952年,实行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三亿多人口强烈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核心内容:是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私有.
结果:彻底废除了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政治的翻了身,经济上得到了土地,提高了你们生产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政治基础.
第二个时期:1953年——1956年,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农民个体经济不能够满足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农产品、农村市场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需要,国家要快速的建设社会主义制度.
其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集体经营;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引导农民建立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建设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第三个时期:1958年——197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急噪冒进的情绪;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估计不足.
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规模,扩大合作社的规模,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
结果:产品的平均主义分配原则,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关系的变革,严重超越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致使农村经济面临着崩溃的边缘,再加上左倾错误的发展特别是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崩溃
第四个时期:1978年以来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变革
原因: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奠定了政治前提;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安徽、四川两省改革试点的成功,党中央决定在全国推广.
核心内容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有)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土地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方式②产品分配上“上交够国家的,留足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国家优先享有农民的劳动产品③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劳动生产力,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④实行费税改革,2006年废除了在中国存在2600年的皇粮国税⑤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生产关系作了进一步调整,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完善新形式下的土地承包方式、转让方式、租赁方式等⑥农村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商品化、专业化.
结果: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国民经济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
遵循规律与经验教训:①经济政策的制订既要解放思想,又必须实事求是②合乎经济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③生产关系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超前或滞后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④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