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废太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00:58:21
康熙为什么废太子

康熙为什么废太子
康熙为什么废太子

康熙为什么废太子
二、太子一立与太子一废
首立太子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只有22岁的康熙帝亲临太和殿,参照汉族的“嫡长制”,册立刚满周岁的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清圣祖实录》卷五八).设立詹事府满、汉詹事.詹事府是一个中央机关,主官为詹事,满、汉各一人,正三品(相当于副部级),本是皇帝的文学侍从、日讲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后,詹事汤斌等为皇太子老师、上书房师傅.
太子教育康熙帝特别关心皇太子的成长,比对众皇子的教育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太子幼小时候,康熙帝就开始亲自为他授课:“上在宫中亲为东宫讲授‘四书’、‘五经’,每日御门听政之前,必令将前一日所授书背诵、复讲一过,务精熟贯通乃已.”(章乃炜、王蔼人编纂《清宫述闻》)太子稍长,康熙帝向他传授治国之道,教导皇太子以祖宗为楷模,守成基业;又传授经史,借鉴历史经验,体察人心向背,并带他外出视察.
皇太子6岁拜师入学,先后有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等名儒任皇太子的老师.皇太子13岁时,康熙帝仿照明朝教育东宫的做法,正式让皇太子出阁读书,多次在文华殿为满、汉大臣讲解儒家经典.
皇太子天资聪颖,学业进步很快.史载:皇太子“通满、汉文字,娴骑射,从上行幸,赓咏斐然”(《清史稿》卷二二〇《允礽传》).而且身体健壮,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康熙帝非常喜爱.
委以重任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先后有十多个月的时间不在京城,他命22岁的皇太子胤礽坐镇京师处理朝政:“代行郊祀礼;各部院奏章,听皇太子处理;事重要,诸大臣议定,启皇太子.”(《清圣祖实录》卷一七一)由于皇太子恪尽职守,“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康熙帝也很满意,他给皇太子的朱批说:“皇太子所问,甚周密而详尽,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与朕心相同,朕不胜喜悦.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冀此岂易得乎?朕之福泽,想由行善所致耶!朕在此凡所遇人,靡不告之.因汝之所以尽孝以事父,凡事皆诚恳敦切,朕亦愿尔年龄遐远,子孙亦若尔之如此尽孝,以敬事汝矣.因稔知尔诸事谨慎,故书此以寄.”(《宫中档康熙朝奏折》第八辑《满文谕折》)这个时期,皇太子已经进入青年时期,康熙帝开始在实践中锻炼他,对他充分信任,寄予莫大希望.
这时,康熙帝自己进入中年,皇子们逐渐长大成人.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分别册封成年诸皇子为郡王、贝勒,其中:封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受封诸子参与国家政务,并分拨佐领,各有属下之人.分封皇子,相对削弱了皇太子的力量,对皇太子是又一次考验.同时,诸年长皇子有权有势以后,加剧了与皇太子的矛盾,诸皇子及其党羽的共同打击目标是皇太子及皇*.于是,在皇帝与储君、诸皇子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日益加剧.
索额图党康熙帝立胤礽为皇太子后,朝中就出现了拥护皇太子与反皇太子的两大政治势力.皇*首脑人物索额图,是康熙幼年首席辅政大臣索尼之子、孝诚仁皇后叔父、皇太子舅老爷、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曾经是康熙帝最信任的大臣之一.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他担任中俄议定边界谈判的中方首席代表,主张尼布楚、雅克萨两地当归清朝,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但是他后来陷入了康熙帝与皇太子矛盾的旋涡.康熙四十二年(1703)五月,康熙帝以索额图“议论国事,结党妄行”之罪,令宗人府将其拘禁,不久死于幽所.康熙帝又命逮捕索额图诸子,交其弟弟心裕、法保拘禁,并命:“若别生事端,心裕、法保当族诛!”大臣麻尔图、额库礼、温代、邵甘、佟宝等,也以党附索额图之罪,被禁锢,“诸臣同祖子孙在部院者,皆夺官.江潢以家有索额图私书,下刑部论死”(《清史稿》卷二六九《索额图传》).就是说,只要与索额图稍有牵连者,都受到株连.
对索额图如此严惩的原因,直到五年以后废皇太子时,康熙帝才作了明确解释:“从前索额图助伊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到第二次废皇太子时,康熙帝更明确说皇太子问题根子在索额图:“骄纵之渐,实由于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清圣祖实录》卷二五三)就是说索额图之罪在于结皇*,骄纵皇太子,图谋篡夺皇位.所以康熙帝严惩索额图,打击并削弱外戚势力,而给皇太子敲警钟.
矛盾激化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十一日,康熙帝巡幸塞外,命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皇十七子、皇十八子随驾.在巡幸期间,发生了几件事,促使康熙帝与皇太子矛盾激化.
第一件事.反对皇太子的胤禔等皇子向康熙帝报告了许多皇太子的不良表现.比如,说他暴戾不仁,恣行捶挞诸王、贝勒、大臣,以至兵丁“鲜不遭其荼毒”(《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还有截留蒙古贡品,放纵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凌普敲诈勒索属下等.种种不仁的表现,都令康熙帝非常不满.这些报告,有些是不实之辞,但是康熙帝深信不疑.最重要的是,他不仅为皇太子的暴行所气恼,而且不满皇太子的越位处事.他认为皇太子的行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清圣祖实录》卷二三三)
第二件事.康熙帝巡幸途中,刚满7岁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康熙帝十分焦虑,皇太子却无动于衷.康熙帝一方面疼爱年幼的皇十八子,一方面又回想起十多年来一直耿耿于怀的一件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乌兰布通之战前夕,康熙帝出塞,途中生病,令皇太子与皇三子驰驿前迎.胤礽到行宫给皇父请安,看到天颜消瘦,竟没有忧戚之意,也没有良言宽慰.康熙帝认为这位皇太子“绝无忠爱君父之念”,让他先回北京(《清圣祖实录》卷一四七).当时只有16岁的胤礽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皇父的不满,但是康熙帝认为这说明皇太子不孝,不堪重用.后来康熙帝在废皇太子时说已包容了20年,就是把这件事作为起点的,可见此事给康熙帝留下多么深的印象.当年君父生病,皇太子就不关心,现在幼弟生病,他还是这般冷漠.康熙帝气愤地责备皇太子:“伊系亲兄,毫无友爱之意.”但是皇太子不仅不接受批评,而且还“忿然发怒”(《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这件事使康熙帝觉得皇太子实在冷漠无情,缺乏仁义之心.
第三件事.在返京途中,康熙帝发现皇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帐篷,从缝隙向里面窥视,便立即怀疑皇太子可能要“弑逆”.这件事也刺激康熙帝下决心立即废掉皇太子.
初废太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日,康熙帝在巡视塞外返回途中,在布尔哈苏台,召集诸王、大臣、侍卫、文武官员等至行宫前,垂泪宣布皇太子胤礽的罪状:
第一,专擅威权,肆恶虐众,将诸王、贝勒、大臣、官员恣行捶挞;
第二,穷奢极欲,吃穿所用,远过皇帝,犹不以为足,恣取国帑,遣使邀截外藩入贡之人,将进御马匹,任意攘取;
第三,对亲兄弟,无情无义,有将诸皇子不遗噍类之势;
第四,鸠聚党羽,窥伺朕躬,起居动作,无不探听,伊每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窃视;
第五,从前索额图助伊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今胤礽欲为索额图复仇,结成党羽.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
罗列罪状之后,康熙帝说:不能让这不孝不仁的人为君.
康熙帝“且谕且泣,至于仆地”.谕毕,命将胤礽即行拘执(《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
同日,康熙帝为了打击皇太子集团的势力,下令将索额图的两个儿子格尔芬、阿尔吉善及胤礽左右二格、苏尔特、哈什太、萨尔邦阿等人“立行正法”.
就在同一天,皇十八子胤祄死.这对康熙帝来说,真是祸不单行,感情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康熙帝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不得不废斥皇太子.但废斥之后,又很难过,愤恨、失望、惋惜、怜爱,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一连六日“未尝安寝”,对诸臣谈起此事,“涕泣不已”(《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
九月十六日,康熙帝回到北京.命在皇帝养马的上驷院旁设毡帷,给胤礽居住.又命皇四子胤禛与皇长子胤禔共同看守.当天,康熙帝召集诸王、贝勒等副都统以上大臣、九卿、詹事、科道官员等于午门内,宣谕拘执皇太子胤礽之事.康熙帝亲撰告祭文,于十八日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将废皇太子幽禁咸安宫,二十四日,颁诏天下.
皇太子从康煕十四年(1675年)初立,至康煕四十七年(1708年)初废,长达33年之久.这时康熙帝55岁,皇太子35岁.为了培养皇太子,康熙帝可谓费尽苦心.废皇太子一事使康熙帝悲愤叠加,格外痛心,心力交瘁.此时,康熙帝已经进入老年,而接班人却变得渺茫.他哀求皇子们说:在同一时间里发生皇十八子死和废皇太子两件事,心伤不已,你们仰体朕心不要再生事了.然而康熙帝的儿子太多,他在位时间又长,“夜长梦多”,皇子们早已形成了几个利益攸关的政治集团.他们之间的争斗,不是争夺房子、银子、珠宝和土地,而是皇位.巨大的诱惑,使这种争夺由表及里,由隐到显,由缓到急,由温到烈,势不能止.康熙帝废掉皇太子的举动不仅没有制止这种争夺,反而让一些皇子仿佛看到了希望,因而储位之争更为激烈.
三、太子二立与太子二废
胤礽被废,皇太子位空缺,诸皇子立即为争夺储位而积极活动.
皇长子胤禔他的有利条件是:一则居长,二则原大学士明珠是其舅父,三则得到皇父的宠爱.为了争夺储位,他可谓煞费苦心:
第一,争取立长.他错误地估计形势,认为康熙帝立嫡不成,势必立长.
但康熙帝对他的野心已有所察觉.康煕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日,宣布拘执胤礽同时,即明确宣谕:“朕前命直郡王允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允禔为皇太子之意.允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
第二,请杀允礽.胤禔利令智昏,竟奏请杀掉胤礽,说:“今欲诛允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帝听了,非常惊异,意识到胤禔与胤禩结党谋储位,竟欲杀害胤礽,若是得逞,后果严重.康熙帝一再批评胤禔,指出其杀弟之念: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国法,皆所不容.
第三,推荐胤禩.胤禔见自己夺储无望,便想推荐与己关系密切的皇八弟胤禩(胤禩少时为长兄胤禔生母惠妃所抚养).
第四,制造舆论.胤禔利用张明德相面事,为胤禩制造舆论,说:“相面人张明德曾相允禩,后必大贵.”康熙帝派人追查张明德相面之事,查出不仅有相面之事,而且有谋杀皇太子的企图.
第五,镇魇(yǎn)胤礽.皇三子胤祉向康熙帝揭发:皇长子与一个会巫术的人有来往.经查,发现胤禔用巫术镇魇胤礽,阴谋暗害亲兄弟,并有物证.其母惠妃出身微贱,向康熙帝奏称胤禔不孝,请置正法.康熙帝不忍杀亲生儿子,令革其王爵,终身幽禁,并将其所属包衣佐领及人口,均分给皇十四子胤禵及皇八子胤禩之子弘旺.同时又警惕以明珠为首另一支外戚实力的增长.
皇八子胤禩胤禩精明能干,在朝中有威望,党羽多,声势大.胤礽被废后,胤禩很有希望当皇太子.但康熙帝从相面等事发现他有野心,“党羽早相要结”,对张明德等谋刺皇太子事知情不举;又发现胤禩署内务府总管事时,到处拉拢,妄图虚名,将皇帝所赐恩泽、功劳归于自己.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帝痛斥胤禩道:“允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允礽.今其事败露,即锁系,交议政处审理.”胤禟告诉皇十四弟胤禵,胤禵进入,营救胤禩.康熙帝大怒,拔出佩刀,将诛胤禵.善良敦厚的皇五子胤祺上前,跪抱劝止,康熙帝愤怒少解.这件事情闹得宫廷乌烟瘴气(《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同年十一月,复允禩为贝勒.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帝召满汉文武大臣齐集畅春园,令从诸皇子(皇长子除外)中举奏一位堪任皇太子之人,说:“众议谁属,朕即从之.”康熙帝的意思是复立皇太子.令诸臣推举皇太子之前,康熙帝曾找李光地,询问废皇太子病“如何医治,方可痊好”?试图启发臣下,复立胤礽.很明显,胤礽的病由废皇太子而引起,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对症下药,只有复立.李答:“徐徐调治,天下之福.”李光地为少惹是非,未向任何人透露此事,以致推举时,诸臣将胤禩推举出来.这次推举过程是:“集议日,马齐先至,张玉书后入,问:‘众意谁属?’马齐言众有欲举八阿哥者.俄,上命马齐勿预议,马齐避去.阿灵阿等书‘八’字密示诸臣,诸大臣遂以允禩名上,上不怿.”(《清史稿》卷二八七《马齐传》)时马齐为大学士,阿灵阿为领侍卫内大臣兼理藩院尚书.康熙帝指出:皇八子未曾办理过政事;近又罹罪,其母出身微贱,故不宜立为皇太子(《清圣祖实录》卷二三五).康熙帝传谕李光地,提醒说:“前召尔入内,曾有陈奏,今日何无一言?”这时诸臣才恍然大悟.
大家注意,这时的皇四子胤禛不露声色,暗自韬晦,观察窥测,等待时机.
康熙帝深恶皇子结党,内外勾结,上下串联,蓄谋大位.他说:“诸皇子有钻营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所不容.”
再立太子储位空缺,诸子纷争愈演愈烈,使康熙帝认识到有必要把这个缺位补上,以堵塞诸子争储之路.鉴于朝中保奏胤禩的势力大、呼声高,康熙帝考虑惟有用嫡长子抵制一途可行.后来他说:“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允礽放出.”(《清圣祖实录》卷二六一)所以,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初九日,以复立皇太子胤礽,遣官告祭天地、宗庙、社稷.次日,分别将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晋封亲王,七子胤佑、十一子胤晋封郡王,九子胤禟、十二子胤祹、十四子胤禵,俱封为贝子,胤禩在此前已复为贝勒.康熙帝试图以此促进皇太子与诸皇子以及诸子之间的团结.
实际上,康熙帝重新认识到允礽的罪名原多不实.当初,他最怀疑胤礽企图谋杀他,皇太子申诉说:“皇父若说我别样的不是,事事都有,只弑逆的事,我实无此心.”康熙帝听了,不但未斥责皇太子,反而认为说得对,令将胤礽项上的锁链取下(《文献丛编》第3辑,《胤禑胤禟》).
本来,自废皇太子后,康熙帝就痛惜不已,无日不流涕,寝食不宁.他回想拘禁胤礽那天,“天色忽昏”,十八子胤祄病死;进京前一日,大风旋绕驾前;夜间梦见已故祖母太皇太后,远坐不言,颜色殊不乐,与平时不同;皇后亦以皇太子被冤见梦(《清圣祖实录》卷二三五).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月十九日,去南苑行围,忆昔皇太子及诸阿哥随行之时,不禁伤怀.终于在十月二十三日病倒.当日回宫,立即召见胤礽,并将召见胤礽事谕告臣下,谓:“自此以后,不复再提往事.”(《清圣祖实录》卷二三五)此后经常召见胤礽,每“召见一次,胸中疏快一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五日,康熙帝召科尔沁达尔汉亲王额驸班第、领侍卫内大臣、都统、护军统领、满大学士、尚书等入宫,亲自向他们宣布:“皇太子前因魇魅,以至本性汩没耳.因召至于左右,加意调治,今已痊矣.”命人将御笔朱书,当众宣读.谕旨内容为:
前执允礽时,朕初未尝谋之于人.因理所应行,遂执而拘系之,举国皆以朕所行为是.今每念前事,不释于心,一一细加体察,有相符合者,有全无风影者.况所感心疾,已有渐愈之象,不但诸臣惜之,朕亦惜之.今得渐愈,朕之福也,亦诸臣之福也.朕尝令人护视,仍时加训诲,俾不离朕躬.今朕且不遽立允礽为皇太子,但令尔诸大臣知之而已.允礽断不抱复仇怨,朕可以力保之也.(《清圣祖实录》卷二三五)这是一份*昭雪文书,意向已极明白,将要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康熙帝召废皇太子、诸皇子及诸王、大臣、都统、护军统领等,进一步澄清事实,说胤礽“虽曾有暴怒捶挞伤人事,并未致人于死,亦未干预国政”,“胤禔所播扬诸事,其中多属虚诬”.接着,当众将胤礽释放.胤礽表示:“皇父谕旨,至圣至明.凡事俱我不善,人始从而陷之杀之.若念人之仇,不改诸恶,天亦不容.”(《清圣祖实录》卷二三五)
皇太子虽复立,但原有的君储矛盾并未解决,所以很快就又发生了严惩皇*的事件.这次抓的是步军统领托合齐.
严惩托合齐托合齐出身卑微,原为安亲王家人,后转为内务府包衣,曾任广善库司库.以其为定嫔之兄、皇十二子允祹之舅,故受到康熙帝信任,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六月出任步军统领.
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二十日,以托合齐有病为由,将其解职;同时任命隆科多为步军统领.托合齐被解职七天后,即十月二十七日,康熙帝在畅春园大西门内箭厅召见诸王、贝勒、文武大臣等,宣称:“诸大臣皆朕擢用之人,受恩五十年矣,其附皇太子者,意将何为也?”于是当场逐个质问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等.众人矢口否认结党,康熙帝令锁拿候审(《清圣祖实录》卷二四八).另外,命将已经解职的步军统领托合齐,拘禁宗人府.
至次年四月,议处户部尚书沈天生等串通户部员外郎伊尔赛等,包揽湖滩河朔事例额外多索银两一案.经刑讯取供:刑部尚书齐世武受贿3000两,步军统领托合齐受贿2400两,兵部尚书耿额受贿1000两.这在贪污大案中本是微不足道的数字,但因有皇*一事,处罚特重.这三个人与主犯沈天生、伊尔赛等一样,俱拟绞监候,秋后处决.命将尚书齐世武“以铁钉钉其五体于壁而死”.另据《满洲名臣传·齐世武列传》记载:齐被判绞之后,又改发遣伯都纳,雍正二年(1724年)卒.十月二十九日,议托合齐将其“即行凌迟处死”,不久于监所病故,命将其“锉尸扬灰,不准收葬”.就是将托和齐的尸体剁了、烧了、扬灰了.其罪主要是:胤礽潜通信息,求托合齐等人,借助手中之权势,“保奏”他尽早即帝位(《清圣祖实录》卷二五〇).这就是说,是皇太子在策划逼皇父尽早让位,因此,康熙帝怒不可遏.
再废太子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终于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康熙帝决定再废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康熙帝巡视塞外回京当天,即向诸皇子宣布:“皇太子允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著将允礽拘执看守.”十月初一,以御笔朱书向诸王、贝勒、大臣等宣谕重新废黜胤礽的理由,主要是:
第一,从释放之日,乖戾之心,即行显露;
第二,数年以来,狂易之疾,仍然未除;
第三,是非莫辨,大失人心;
第四,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
康熙帝要求诸臣:“各当绝念,倾心向主,共享太平.后若有奏请皇太子已经改过从善、应当释放者,朕即诛之.”(《清圣祖实录》卷二五一)十一月十六日,将废皇太子事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
康熙帝第二次废黜皇太子,虽然并非如他自己所说“毫不介意,谈笑处之”,但确实不像第一次时那么痛苦.因为他发现,立皇太子就难免有矛盾;不立皇太子可能更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皇储争夺的内斗.数月之后,针对有的官员奏请册立皇太子,康熙帝答复说:
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皇帝并未预立皇太子,太宗皇帝亦未预立皇太子.汉唐以来,太子幼冲,尚保无事;若太子年长,其左右群小结党营私,鲜有能无事者.……今众皇子学问、见识,不后于人,但年俱长成,已经分封,其所属人员未有不各庇护其主者,即使立之,能保将来无事乎?(《清圣祖实录》卷二五三)
皇十四子胤禵 皇十四子胤禵在几位阿哥接连受挫后,积极活动,谋取储位.他讨好大臣,礼贤下士.历史给他提供了一个或吉或凶的机遇.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征讨策旺阿拉布坦.行前,康熙帝亲往堂子行祭告礼;亲御太和殿授印;胤禵乘马出天安门,诸王、二品以上文武官员都到德胜门外军营送行.胤禵称“大将军王”,用正黄旗纛.胤禟对胤禵说:“早成大功,得立为皇太子.”可见胤禵、胤禟等将这次出征立功,视为争取皇储的机会.但是,康熙帝病故时,胤禵恰巧不在宫廷,胞兄胤禛得以继位.所以胤禵挂大将军印出征,给他命运带来的不是吉兆,而是凶讯.